• 93阅读
  • 0回复

“街道名人”——记北京送煤工人韩凤瑞和潘铁山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街道名人”
——记北京送煤工人韩凤瑞和潘铁山的事迹
本报记者 张书政
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居民,没有不知道“送煤的老韩”的;夕照寺一带的住户,没有不知道“送煤的小潘”的。这是两位“街道名人”。
老韩叫韩凤瑞,今年62岁,一个长得结结实实的矮个老头。胡子刮得很干净,眼神透着刚毅,但脸颊上深谷般的皱纹里挂满褐色煤尘,仿佛镂雕日久的版画上的人物肖像。他是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煤厂送煤工。小潘叫潘铁山,36岁,一个身高1米83、体重90公斤的北京大汉;英俊的面孔,两只大手象乡下人用的“小簸箕”似的,但是,脸上和手上的汗水道道都是黑色的。他是崇文区龙潭煤厂夕照寺门市部送煤工。
韩、潘的衣着几乎相同。冬不着棉,夏不着单。哪怕是寒冷的“三九”天送煤,也只穿绒衣、绒裤,外面套着褪色的劳动布工作服。衣裤上、鞋子上沾满了煤灰。“三伏”天,别人都感到皮肤被太阳烤得发疼,他们仍然捂着那件深色绒衣、旧劳动布裤子,脚上还是那双系得严严实实的高统球鞋。其实,他们怕过冬天,更怕过夏天,满身满脸的汗,擦又擦不得,汗水拌着煤灰往下流,睁不开眼;裤子粘在腿上,迈不开步。偶尔,抹一下眼角或颧骨上的汗珠,谁看了都哭笑不得,唱花脸不用化妆了。
北京的煤厂过去叫煤铺,送煤工被侮称“煤黑子”、“煤鬼”。清朝乾隆年间一首《都门竹枝词》里就有这样两句:“煤鬼颜如灶底锅,往来西山送煤多。”如今,全北京9664名送煤工,他们都象老韩、小潘那样,蹬着平板三轮运煤球或蜂窝煤,妇孺知其姓,童叟喻其名。
韩、潘二人能够驰名于他们煤厂附近的街头巷尾,除了他们在形象上具有十分显著的煤染的劳动美外,还有值得称道的心灵美。
就从他们送煤时蹬三轮的姿势说起吧。他们不是坐在车座上轻松而缓慢地蹬着,而是站在车座和车把之间,半弓着背,使足全身气力,快节奏地踏着车蹬。这煤车,就象股黑旋风似的,一瞬间,从这条小巷转到了那条小巷。因为他们心里想着,千家万户需要煤呀,应该多装快跑。改革的巨潮给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劳动就业机会,人们对劳动就业有了某种程度的选择性,不少人乘机改行,告别了“黑脏累,吃穿费”的煤厂。另外,近年来某些人家,对送煤工颐指气使,前年,北京市殴打送煤工致伤、致残事件竟发生110起,去年发生15起,今年第一季度又发生两起。煤厂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的“招工难”。目前,在全市9664名送煤工中就有2429名临时工。有人建议韩、潘二位辞掉送煤工作,去搞短途运输,一年之内当个“万元户”没问题……韩、潘二人对这个茬儿连理都没理。
韩凤瑞已连续送煤37个年头了。盔甲胡同至东总布胡同、南牌坊胡同至春雨胡同的150多家厂、店和5300多户居民,都爱老韩、敬老韩;北京站一巷32号刘家、小羊毛胡同9号郝家等几位孤寡老人,都视老韩为自己的亲人。去年,他出勤362天。今年3月,被评为北京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37年来,老韩送煤行程27万多里,送煤量66000多吨。
小潘说:“谁不想找个舒适、干净、体面的工作呢?可是,如果我不干送煤工,别人也不干,那居民拿什么做饭、取暖?我爸爸、妈妈都当过煤厂工人,我不干这一行,人家就会说我们这一代人的觉悟不如上一代。”小潘是崇文区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标兵,今年3月,被评为北京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他如今已辛勤送煤八载,负责供给1000多户居民和50多家小企业的用煤。他还象学者做学问那样,做了许多“卡片”,填写着十几户孤寡老人和70户军、烈属的姓名、住址、用煤量、送煤时间等项目。
老韩和小潘是我在一次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上认识的,虽然他们两人平时不亲不近,不在一个单位,但我觉得他俩是一样的人,在他们身上都闪现着煤染的风采,因此,他们同时成了我笔下的主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