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希望的田野,是肥沃的田野——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张世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希望的田野,是肥沃的田野
——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张世贤
本报记者 陈满正 吴长生
“希望的田野,是肥沃的田野。”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张世贤同志反复强调的这句话,给我们留的印象很深。“而要想‘肥沃’,就必须下功夫改土、养地。”作为土壤学专家,他始终围绕这个主题,谈如何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土地也有个质量问题
“现在,耕地急剧减少趋势,已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这是应该的。但相当部分地区地力下降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这是需要大声呼吁的。土地也有个质量问题啊!”张世贤这单刀直入式的“开场白”和他那股明显的焦虑情绪,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少,相当一部分质量还不高。”张世贤接着介绍说:全国盐碱农田有1亿多亩,分布在17个省、市、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改土培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最突出的例子是黄淮海地区综合治理的3000多万亩中低产田。1983年比解放初期粮食总产由289亿公斤提高到762.5亿公斤;皮棉总产由800万担提高到5000万担;农民收入由86亿元提高到358亿元。近三四年,经济效益就更加可观。
“但是,也应该看到,从我国土壤肥力现状来看,地力建设还是个薄弱环节。”老张话头一转,接着说:当前不少地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调、耕地沙化、草原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水田次生潜育化和水土流失,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全国15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不解决改土培肥问题,这些低产田的肥力会在低水平的基础上再逐步下降,农作物的产量会越来越低。因此,提高土地质量,已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到我国面前。不认真对待它,农业增强后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社稷坛的启示
“你们去过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吗?”老张一下把我们问懵住了。“要改土培肥,先得认识和了解土壤的习性。”他风趣地说:“我国土壤资源丰富,有‘世界土壤博物馆’的美称。那社稷坛上按方位嵌填的红、黄、黑、灰、白五色土,还挺准确的哩!
“对不同的土壤,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改造办法。东北多系黑土,华北平原多系黄土,河南信阳以南就成了酸性红壤土。而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的地区则分布着大量的盐碱地。土壤过沙、过粘、过湿、过干、过酸、过碱或盐分过多,对作物生长都不利,需要改良和培肥。全国各地经验证明,不管哪一种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都是重要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福建省推广‘两肥两杂’效果甚佳。即杂交早稻田翻压冬绿肥,杂交晚稻实行稻秆还田,实现了以田养田,增产增收。
“我认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县领导,要想方设法发展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和薪炭林,宁可筹资为群众买柴烧,也不能让群众继续大量烧秸秆。道理很简单,秸秆还田是现阶段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有力措施,也是钾素再利用的重要途径。如果有500亿公斤各种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就相当于向土地施了约125万吨硫酸铵。
“可是有些地区不善于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偏爱化肥,忽视有机肥;轻养地、重用地,这是不对的。合理多施有机肥,好处很多:一是能全面向作物提供氮、磷、钾等多种养分。而且肥效长,养分不易流失。特别是我国钾资源较缺,而作物秸秆中含钾较多,可以缓和磷钾肥的供需矛盾。二是能起缓冲作用,调节酸碱度。三是能向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创造对作物有利的营养条件,减少污染、净化环境。四是能分解各种有机酸和二氧化碳,促进土壤矿物的化学风化,产生可溶性养分,发挥土壤潜在肥力。五是起到别的肥料所起不到的理化性能的作用。”
老张随手拿起笔,在一张纸上画起了一个挨一个圆圈,用笔点着它们说:“有机质分解的腐殖质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胶体,能凝聚土粒,改良土壤结构,这每个结构就是一个小水库、小肥库,它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供给状况,即使是一盘散沙,也能逐步改成良田沃土。”
化肥得巧施
“重视有机肥对培肥改土的重要作用,决不是忽视化肥。”老张怕我们产生误会,又谈起问题的另一面:“目前我国的化肥不是多了,而是不足。化肥具有养分含量高、见效快的特点,但成分单纯,肥效快而猛,且不持久,施用不当,会使土壤变坏,应该避免单独施用,需要和农家肥料配合施用。”
建国以来,我国化肥施用量增加很快,1985年已达到7310万吨(实物量),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仍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老张又具体介绍了全国土壤含养分情况:目前我国土壤普遍缺氮,大部缺磷,部分缺钾。因此,今后,要在发展氮肥的同时,加速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迅速改变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状况。他说:化肥好,施用得“巧”。要看天、看地、看禾苗,因土因作物合理施用。近年来一些地区推广配方施肥,一般增产10—15%,还改善了农作物的品质。这就是“巧”施的结果,省肥且效果好。
在结束这次访问前,张世贤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土”字。“‘土’这个字,”他说,“创造得很有意思。这上下两横是表土层和底土层,中间一竖是植物,它伸出表土之上,根系延伸到表土之下。这说明了植物与肥沃土壤相互依赖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其它生产不同,它对自然与土壤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因此,研究农业后劲,必须研究土壤肥力。”
最后,他又重复了一遍那句话:“希望的田野,是肥沃的田野。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