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东北工学院开展大学后继续工程教育 毕业多年大学生回炉更新知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东北工学院开展大学后继续工程教育
毕业多年大学生回炉更新知识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何大新报道:东北工学院在国内首次进行正规的大学后继续工程教育。自1986年6月以来,这个学院先后开办了地下开采、炼钢、轧制技术等8个大学后培训班,培养了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96个冶金企业的近3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毕业多年的大学生经过再次培训,知识得到更新,在科研和生产中大显身手。
东北工学院是我国培养中高级冶金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建国以来,每年都有上千名大学生从这里走上工作岗位,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急需更新原有知识。1985年末,冶金部决定在东北工学院正式成立冶金部东北工学院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进行大学后继续工程教育。培训中心既是冶金部的培训基地,也是东北工学院的组成部分。
培训中心1986年6月正式开学以来,先后开办8个大学后培训班,每次培训时间2至3个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选派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当教学任务,一些博士生导师和系主任也登台讲课。继续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新技术、新理论为主。
经过大学后的再次教育,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本领。许多人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将学到的东西用于生产和科研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鞍钢、上钢、包钢等企业均给校方传来信息,经过“东工”大学后教育的学员,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本溪北台钢铁总厂生产的一种特种钢,过去每月都要出现一两次质量事故,原因一直找不到,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副厂长于永水在参加“东工”大学后学习期间,从“热力学”新理论中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回厂后很快解决了生产难题。仅此一项,每月就可增加近20万元的产值,同时减少了人力、原材料和能源的损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