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收破烂”的姑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收破烂”的姑娘
如果走在城里的大街上,谁也不会说她们是农村姑娘,更想不到她们是收破烂的“行家”。她们家住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叶长村,姐姐叫王金华,20岁;妹妹叫王翠平,18岁。村里人称她们是收破烂的“两朵金花”。
7年前,耿车还是宿迁县最穷的乡,而叶长又是耿车最穷的村,全年人均分配只有19.37元。穷,使这姐妹俩只读完小学的书,就在家种地了。1983年初,王金华看到两个摇货郎鼓的人收破烂,一打听每天可获利五六元钱。她惊叹不已,心想,这事利国利己,两全其美,值得干。父母亲听说女儿要收破烂直摇头:“大姑娘收破烂太丢人现眼了,家里人脸面上也不好看”。金华寸步不让:“怕人笑话那就永远住草房,那就死啃几亩地,那就永远穷下去,你们别管,我自己干。”快言利语,说得全家人无话可答。第二天,她把家中唯一的那辆旧自行车一推,拿一杆秤,带两个旧袋子,外出收破烂了,不管村里人议论纷纷。金华跑了四个村子,驮回来160多斤破塑料凉鞋、废铝、烂胶鞋和破布条,一算账,净挣27元钱。全家人高兴了,村里人佩服了。翠平看姐姐一天挣这么多钱,在家坐不住了,从此,姐妹俩的两辆自行车就一起早出晚归。
天刚亮,姐妹俩啃块饼,喝点开水就上路了,中午,为了能多收货,就边走边吃点干粮,常常到天黑了才回家。在乡间土路上骑自行车,又驮着一百六七十斤重的破烂,真够累的;遇上刮风雨雪那辛苦就可想而知了。去年腊月的一天,姐妹俩到泗阳县新园乡收破烂,两天收了370斤。回家时,没想到又是雨又是雪,她们身上溅满了泥水,又冷又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轮裹满了泥不转圈。金华和翠平就先推一辆车,向前走走,停下来用手抠抠轮子上的泥,再去推另一辆车,一点一点往前赶。当看到父亲和哥哥来迎接时,姐妹俩一个叫爸爸,一个喊哥哥,泪水刷地涌了出来。路上的艰难还能忍耐,到人家里收破烂,遭到白眼和讽刺时更需要有度量。今年2月的一天,姐妹俩到一个镇上的人家,一位年轻的媳妇站在门口说:“没有破烂。谁稀罕你那几毛钱?”金华却陪着笑脸说:“好姐姐,你嫌脏我来找,你确实不需要用那几毛钱,算我帮你打扫卫生吧。”一席话,说得那人怪不好意思的,连忙把姐妹俩请到家里,还热情地给倒了杯开水。
金华和翠平的辛勤劳动,家里人的努力,使家境大变,不到两年时间,盖起六间大瓦房,现有四辆自行车。王为吉老汉高兴地说:“家里富了,先靠党政策,再就是两个女儿立了大功。”金华和翠平的行动,带动了本村的青年。王艳荣、王彩英、王美英、王立玲八个姑娘,学着姐妹俩的样子,都先后骑起了自行车,走街串户,来往于城乡之间。
现在,这些姑娘的足迹已遍布两省14个县市……
孙立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