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西德传统工业的兴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3
第7版(国际)
专栏:联邦德国通讯

西德传统工业的兴衰
本报记者 江建国
奥伯尔豪森和哈廷根是联邦德国鲁尔区里两个邻近的城市。前者有22万人口;后者是个小镇,不过5.8万人。地方虽然不大,在上世纪工业革命史上却占有重要一页。1854年哈廷根就建立了钢铁工业,奥伯尔豪森更被誉为“鲁尔区的摇篮”。然而,与它们辉煌的过去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惨淡的现实:2月底,蒂森钢铁公司宣布,由于钢铁销路困难,决定关闭哈廷根的钢板厂和奥伯尔豪森的钢丝生产线,裁减工人5900名。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鲁尔区,一些长期在钢铁厂工作的工人禁不住痛哭失声。一位企业家说,历史的阴影又一次笼罩在钢铁企业头上。一个多月以来,当地工会接连举行集会示威,并到波恩总理府请愿,要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劳动岗位和钢铁基地的生存。钢铁业的危机再次引起全国注目。
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马克升值,欧洲共同体内钢铁生产的配额限制等诸多因素,西德钢铁工业早就处在风雨飘摇、一再收缩的境地。七大钢铁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纷纷转向多种经营,特别是新技术部门。蒂森公司如今营业额只有26.5%来自钢铁业,曼内斯曼公司从60年代中期起就有意识地推行从传统工业中逐步抽身的战略,转向电子、机器设备制造,无缝钢管的产值下降到营业额的1/3以下。西德全国从事钢铁、采煤、造船的工人人数不断下降。1962年西德钢铁大军是36.3万人,到今年初只剩下19.9万人;1957年矿工有60.4万人,如今只有16.3万人。
然而,对于西德这样一个工业国来说,没有矿冶工业也不能想象。因而西德政府一直力挽狂澜,以提供巨额补贴的方式支撑传统工业。
据一位经济学家匡算,为了保持一个工作岗位,国家每年补贴的数额在采矿业是21.4万马克,钢铁业12.4万马克,造船业20.2万马克。为了保证大量失业工人重新训练改行和钢铁企业结构调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拿出了五六十亿马克。为了保持煤矿生存,联邦政府与发电部门订立“世纪合同”,以补贴便宜的燃烧油和国产煤之间的价格差额,人为刺激发电厂采用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两倍的国产煤。仅此一项去年政府就耗资65亿马克。据西德《时代》周报统计,如果西德敞开进口煤,从70年代初到现在足可省下1800亿马克。对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的补贴已成为西德发展经济的一大负担。
就在全国对传统工业的危机议论纷纷的时候,上月底经济部长班格曼对《世界报》记者发表谈话,声称钢铁、煤炭业已经没有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没有必要保持其生存,大量补贴拖了整个经济发展后腿,是饮鸩止渴的政策。这些话犹如火上浇油,触发了一场大辩论。有人认为传统工业不能没有,还要补贴下去,以拯救劳动岗位;也有人直率地说,应该听任传统工业死亡,省下补贴发展新技术,创造新的劳动岗位。一些大报明确表示赞成班格曼的观点,《法兰克福汇报》说,当美日在激烈争夺未来的市场时,西德还盯住钢和煤。言外之意是眼光未免短浅。采煤业和钢铁业也各自强调存在的理由,煤矿说煤炭关系国家能源供应,少不得,钢铁业认为西德钢铁业技术水平高,仍有国际竞争力,钢铁业危机的根子在于欧洲共同体其他国家搞补贴竞赛,造成价格混乱,因此西德应该在欧共体内敦促取消补贴。意见纷纭,莫衷一是。科尔总理鉴于群情沸腾,上月底表示对煤、钢还要继续补贴下去,还要考虑延长为失业工人改行设立的特别计划,此外科尔总理也说,要到欧共体内去维护西德钢铁工业利益。为了从长计议,科尔总理已决定这个月底召集国家钢铁会议,通盘考虑传统工业出路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过程。传统工业出路何在?历史上煊赫一时的鲁尔区的煤和钢会不会最终从西德工业发展进程中消失?看来谁也无法一下子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