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文学翻译改革漫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4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学翻译改革漫议
罗大冈
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遗产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从这个共同的精神宝库中汲取营养,是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之所以能不断推陈出新、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试看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经过将近500年的发展,各国文化繁茂、群芳争艳,除了物质方面社会方面的因素之外,欧洲地窄国多,各国犬牙交错,文化、文学交流频繁是主要原因。
恰如其分地重视外国文学介绍工作,纠正一部分人把介绍外国文学看作搜奇猎异,满足好奇心的错误观点,必将促进外国文学介绍工作的开展。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外国文学介绍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艰难细微的工程。我国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据考证,从明朝已经开始。一个法国传教士和一个自称“南国张赓”的中国人合作,翻译了《况义》,就是《伊索寓言》。可是大规模翻译西方文学正式开始应当从19世纪末年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算起,到现在将近100年了。这100年来,文学翻译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文学翻译既要强调科学性,又要强调艺术性。我们强调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翻译的作品及其作者应做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作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思想情况,作品问世后的社会影响等。如果对作品只有字面上的了解,而不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很难做到译文精确。
科学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应对原著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也就是有分析有辨别地接受外国作品。译者和校者应当合作(或分别)写出研究性的短论,分析作品中的精华和糟粕,供读者参考。思想情调不高的作品,哪怕是名牌货,或者是得过什么大奖的畅销书,也不应当翻译它们。
至于译文的艺术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人说“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我认为是更艰难的创作,因为它必须顾及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一般人赞赏一部出色的译文,只从它的汉语水平来衡量,这类评论家十之八九不懂外语,而且根本不考虑评论一部译文必须核对原文原著。说“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是指原著基础上的创作。不论译笔多么美妙,多么“神似”,背离原著的翻译实际上不过是一张仿造得很巧妙的伪币。
其次,翻译工作要精益求精。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交流工具,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过去有人认为“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是永远不变的”。我们从事实出发,请看历史提供的证明。比如说,我国“五四”以前的语言和“五四”以后的语言变化多么明显。“五四”以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语言,和今天我们的语言差别又那么大。一部50年前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今天青年读者眼中,语言已经不是那么流畅、亲切。但是今人不能给古人的创作改一个字。文学翻译情况则与此不同。一部古典名著的译本,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语言起了变化,每隔几十年需要用新的语言重译一次。自从林纾翻译小仲马的《茶花女》以来,《茶花女》小说和剧本不知已经有了多少新译本。
不但由于语言的更新换代,文学翻译每隔若干年应该出新的译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出版新译本的机会,总结前辈译者的经验,在前人成绩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最后,文学翻译工作应提倡合作。任何一个翻译家,不论他有多大才干,经验多么丰富,在翻译中都难免有缺点和失误。提倡合作翻译是避免失误的好办法。
合作翻译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切实可行的方式是一个人译,另一个人核校原文。译者可以从校者所提的意见中获得启发,使译文更完善。合作翻译的另一个优越性在于译者与校者可以取长补短。两人同心协力可以使译文的精确性与艺术性都得到提高。
根据上述种种情况,为了使外国文学翻译工作逐步完善,我建议建立相应的外国文学翻译评审机构和翻译机构。评审机构应当由国家领导,专业团体和学术单位参加。其中必须有精通外语和熟悉外国文学的专家学者若干人。
翻译机构应注意精译。首先选题要精。在外国古代与现代(包括当前)文学中,选译其精品。所谓“精”品,一是精神境界崇高,思想感情纯洁健康;二是艺术形式精湛。已经有人译过的名著,我们根据后来居上、精益求精的原则,可以重新翻译。重译之先,要经过大家讨论之后,决定是否重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