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访张大千加州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4
第8版(副刊)
专栏:

访张大千加州故居
吴晓铃
从旧金山沿着高速公路向南走约三个小时,一马平川便到了圣荷西城。再稍微偏西一点儿,穿过绿荫覆盖的山径以后,群群海鸥随着层层前仆后继的太平洋浪涛翱翔颉颃,把游人引向著名的休假胜地梦忒丽儿。梦忒丽儿有一个“17英里观光特区”,进入后乘车也得豁出大半天的光阴,走进这个区域的半岛状边缘。
半岛的中心地带,错落于林莽间有许多庄园和别墅,构建形式无一雷同。逼邻间有阡陌相通,花径前面临坦路,既是一扫人间烟火气的世外桃源,又距喧嚣市区近在咫尺。张大千(1899—1983)的环筚庵即构建于此。
画师于1970年草创此庵,越二载才从巴西的八德园移居到这里。庵名环筚,有人释为取自《春秋·左氏传》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看也可能源于同书的“筚门圭窦”,因为它和左邻右舍希腊式或罗马式的巍峨广厦相较,的确有似贫者之居,未免相形见绌。庵前辟有出入环道,环道间草坪遍植花树为屏障,门楣上悬树皮天然形成的蕉叶状榜,是画师自题。从这一排瓦顶的平房右侧角门穿过。自落地的玻窗向室内窥视,当系画师的画室兼客厅。长长的画案蒙罩着厚厚尘埃,躺榻上倚枕斜陈,茗具横置,一片落寂气氛。前方,女萝架下零落数件主人自制的盆景,右方竖立平顶木制六角小亭,小亭名“聊可”。前临池塘,清泉涓流,汩汩有声。池外豁然开朗,遍植红梅,摇曳生姿。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没有太湖玲珑石,主人自森林深处选得老树残根,独运巧思,略加点缀,便成奇幻百出的花几和叠石。
院落右角草丛是画师掩埋不堪使用的画笔处所,植有青石短碣;碣阳镌刻主人楷书“笔冢”二字,碣阴铭文,系枯笔所写。由于风雨侵蚀,文字漫漶,有不可识别的;还有陷入土下,难以猜度的。从铭文看来,也可以想见画师的民胞物与、温柔敦厚的性情。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几句题外的话:画师卜居六载(1972—1978)、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的环筚庵目前已经呈现出的荒芜状态。我去巡礼的那天,庵内蓬门不掩,如入无人之境。听说还有张氏后裔居留,但都忙于衣食自给,不遑治理。这和近在咫尺的著名诗人罗宾逊·翟弗尔斯(1887—1962)的石塔故居,获得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约翰·斯坦贝科(1902—1968)的海滨别墅比较,未免显得凄凉满眼。这两处建筑不单列入国家保护文物行列,而且整饰完美,布置一如作家生前起居,陈列着手稿、藏书、用具和有关文物,游客购票入览,有专职人员负责导引解说,同时出售他们的著作和纪念品。梦忒丽儿是国际间驰誉的旅游胜地,来者争以一瞻这两个去处为不虚此行。大千居士名遍瀛寰,生前便被人褒为我国画苑的“末代皇帝”。只可惜的是:所在国未能措手,其子女乏力经营,可能我们也不便干预,对海则似无暇及此,成了个“三不管”地带。常此以往,一旦斥诸他人,画师辛苦经营,势将荡为烟尘,留给我们的只剩下几声嗟叹了。
独立黄昏,游思回旋,不由得又忆及鲍照《拟行路难》的断句:“此土非我土,慷慨当诉谁!”真是干卿底事!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