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地戏脸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小百科

地戏脸子
赵士昌
被称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的贵州地戏,每出戏都有一堂脸子,有的地方称脸壳。
地戏脸子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是地戏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彩绘木雕艺术的珍品。
脸子,上限于唐朝时候的“假面歌舞”。贵州地戏脸子,源于明王朝,相传第一副脸子是朱元璋下属一姓汤的指挥官征战中从南京带来的。唐朝时期的“假面”后来逐步演化,演变为诸如戏剧脸谱之类,然而,贵州地戏脸子却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装扮舞台形象的艺术方式。
贵州地戏脸子大都有生动明快、性格突出的特点,根据地戏谱提供的线索和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雕刻、描绘。如主帅,一般受庙堂形貌的影响,额头饱满,眼球突出,刀刻刚健,勾线夸张。少将女将,则清秀受看,英俊灵气,刀法就较为细腻、考究。
地戏脸子配以不同的色彩,与现时的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但由于脸子代替了脸面,因而脸子较之脸谱装饰全面。如女将的耳环、帽盔。男将帅的胡须、头饰等,都与脸子脸面和为一体,以各种不同色彩描绘,正反统配,冷暖相宜,因人而异,正派脸子一般以红、黄、肉色为主,反派则以蓝、绿、黑为主。
贵州地戏脸子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木刻造型艺术,可以发展成为旅游产品和工艺品。安顺市虹山公园的王钦廉,刻制的脸子别具风彩,欣赏价值很高,有二十多件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