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种花人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1
第8版(副刊)
专栏:

种花人手记
圣野
1
《小朋友》诞生65年了,为培育祖国的花朵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作为种花人,我们感到欣慰。
一本杂志一出来,这本杂志的编辑人员的气质、水平、素养和作风,完整无误地反映在杂志上。编辑人员的境界有多高,这本杂志的境界就有多高。出版,交出了我们全部的答案,不可能有任何隐瞒。
2
这几年,给低幼期刊写作画画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支队伍,在50年代、60年代一直是很小的。
编辑室给每个人规定了任务,有空的时候,要到成人的文学期刊里多发现一批乐于为孩子写作的作者。特别是6月这一期,一定要仔细翻一翻。如发现几个新的作者,马上写信去,主动约了稿。我们采取的是滚雪球的办法。
有的作者,原来是为成人文学期刊写稿的,因为我们主动联系,或在外出组稿时登门拜访,把他们的一部分精力和兴趣吸引到儿童文学园地上来了。象湖北的杨书案、田野,就是这样的。后来,他们的作品还在《小朋友》和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的评奖中得过奖。
3
打听到上海淮海中路小学有几个爱讲故事的大王,我们找到了总辅导员沈增美老师,开展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讲故事比赛。
你看那小故事大王,把手臂往屁股后一搁,就津津有味地讲述起《小朋友》上的故事来了。哪只故事越听越生动,哪只故事听了叫人打瞌睡,通过小故事大王的口,等于进行了一次生动直接的民意测验。
后来,上海不少小学和镇江市少年宫都开展过专讲《小朋友》上故事的竞赛活动。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还先后举行区、市低年级老师指导阅读《小朋友》观摩教学活动。
编辑同志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每篇故事都是自己提供的,可说是腊月里吃冰,点点在心头。当时间许可的时候,我们也通知作者一起去听听,让他们能直接听到来自生活的信息和对他们作品的反馈。
4
为了增加一点动物知识,编辑同志主动争取到上海动物园的猴馆、鸟馆体验生活,进行跟班劳动。我们跟猴馆的阿姨一早起来打扫周围环境,倾听各种猴子的叫音,当猴馆的工人休息的时候,我们都忙碌着,仔细地观察着各类猴子的动静。我们看懒猴白天呼呼睡大觉,可一到晚上,又是跳,又是叫,却活跃得很呢!我们看猴子妈妈怎样细心地给小猴子背上抓痒痒……而弹跳能力最强的,莫过于长臂猿了,在树枝与树枝之间,它能做出非常惊险的动作……一幅非常生动有趣的百猴图,在我们的脑子里逐渐酝酿成熟了。刊于《小朋友》的陈永镇画的《百猴图》,实际上是编辑集体劳动的成果。
5
1961年夏天,为了了解《小朋友》的创刊史,《小朋友》编辑部的全体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愚园路《小朋友》第一任主编黎锦晖先生的寓所进行集体访问。那时,黎先生虽已七十多岁高龄,但精神却很好,还十分健谈。他给我们介绍,当时的《小朋友》,每期有一版小朋友们的照片,冠以“爱读《小朋友》的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和家长,看到这份杂志,都舍得把孩子的天真活泼的照片寄给我们。照片登出来了,这是我们和孩子建立的最初的友谊。黎先生还谈到,每期杂志,象个小小的迷宫,总有些有趣的让孩子乐于思考的民间谜语或画谜吸引着孩子。《小朋友》的封面字一期换一个,都是请杂志的小主人自己写的。孩子们一看到这本杂志,就喜欢上了,说,这是他们自己的杂志。黎先生还拿出解放后重新出版的《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给我们看。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在20年代曾经风靡全国的儿童歌舞剧,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上、心上活着,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6
当报上发表了“救救大熊猫”的消息以后,全国各行各业,大人、小孩和外国朋友,都在焦急地关心着面临灭绝危险的大熊猫的命运。
《小朋友》编辑部特地举办了一个倡议捐赠一期稿费的“抢救大熊猫”的专辑。接到倡议信,正在医院治病的作家胡景芳,扶着病床,立刻给我们写好了《献上一棵灵芝草》的儿童剧,飞速寄来。老作家金近立刻从北京寄来了《快快救熊猫》的诗,画家陈永镇从合肥给我们寄来了救救大熊猫的画。
多么高尚、多么珍贵的一份同情心啊,大家爱护珍奇动物大熊猫,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大家给危难中的大熊猫送去的,是一束束心灵上的灵芝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