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象建设工程项目一样造林——广东沿海防护林建设采访纪实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3
第2版(经济)
专栏:通讯

象建设工程项目一样造林
——广东沿海防护林建设采访纪实之一
本报记者 肖俊熙
新华社记者 杨春南
广东省阳江县以工程造林闻名。一入县境,包裹着道路、山岗、田野、村庄的树,整整齐齐,成行成排,一棵棵几乎等距离地从山脚漫上山巅,从地边伸入田野深处。县里同志告诉我们,广湛公路经阳江县境共120公里,其中100公里段,两旁绿化林带都有五公里之宽。他们只在路旁做这看得见的“表面活”吗?不!在远离广湛公路的上洋、双捷镇等地,我们看到的上万亩连片树林,也是那么郁郁葱葱。
在一个被松林包围着的小屋前,我们采访了一位身着军绿上衣蓝布裤的中年农民。他叫伍锡。这1500亩湿地松林是他们八户合股投资1.6万元,国家资助1.5万元,1984年种的。种前,同县营林公司、乡里共同签了承包20年的合同。公司的林业技术员指导他们按照“两书一图”(造林设计任务书、合同书、作业施工图)施工种植。施工包括,荒山全部机耕、风化,拉线定穴,每穴施粪肥和三四两化肥,树苗由“营养砖”培育。种下两三个月后,公司和乡里来验收,不合格的要返工。伍锡自豪地说:“我们种得很好,没返工,树也长得快,大的碗口粗了。”他们去年靠定株间伐小材,就收入了1.2万元;再过两年间伐成材,每户可收入二三万元,也可以开始偿还国家的投资。
车到白石岭,但见满山都是刺目的红黄土,同刚看过的葱葱绿林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这里,也不再荒寂。土岗上散布着一堆堆黑色的肥料,三五成群的农民在开穴,运苗,撒肥,植树,浇水。农民曾广顺等五六人很有兴趣地同我们交谈起来。他们是白沙区麻地尾村八个联合体的成员,承包了这3200亩荒山,从去年8月开始备耕,荒地全部机耕过,风化了一冬;积攒的5000多担粪肥、塘泥,还有鱼粉、化肥等大部分已回填入穴;“营养砖”培育的130多万株各种树苗,正在移栽。他们还花1200多元买了抽水机,以备干旱之需。曾广顺很有信心地说:“欢迎你们过两年再来。这里不仅有树,有水果,还有鱼吃哩!我们计划修20口鱼塘,16口已开工了。5年以后,我们就能还完国家的投资,每户年收入会上万元!”我们相信他们的目标能实现。
农民同国家、集体联合订约造林,各方都承担义务,权责利分明。农民在科学技术指导下造林,成活率一般都在95%以上,受益也快;林业技术员包片实行责任制奖罚,担子也不轻;国家的投资又能及时收回,投入扩大再生产,各方得利。这样,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出钱,农民“应差”,一锄一坑,一脚一苗,不管死活的状况。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全县的宜林荒山荒滩基本上出包了。从1981年全面推广工程造林以来,全县涌现出626个联合体,1070个专业户和重点户,共按工程造林标准造林36万亩。他们带动了全县农民,加上国家、集体营造的林子,现在,全县人工造林已达89万亩,而解放后至1981年的30多年间,全县造林实际仅保存88万亩。5年多超过了过去30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