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力争可贷资金供求平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3
第5版(理论)
专栏:

力争可贷资金供求平衡
朱田顺
可贷资金理论是一种关于利息的理论。它主张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总量;二是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和信贷活动所创造的信贷货币的总量。也就是银行系统把存款放出后,又被存到银行,形成派生存款,而派生存款贷出后,又变为存款,如此成倍扩张(当然,这种信贷货币创造能力被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所限制,扩张倍数是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倒数,提高准备金比率就缩小扩张倍数)。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需求、企业需求和政府需求。这一理论虽不尽完善,但简而易明,已被作为一种利率预测模式加以运用。特别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可贷资金需求等于可贷资金供给,也就是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应该平衡,这一原则有利于调节利率,也有利于调节资金,值得我们加以吸取和运用。
目前我国可贷资金的需求超过可贷资金供给,这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进一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继续深化改革,应力争我国可贷资金供求平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争取我国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民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都显著提高。以1986年和1980年相比,国民收入增长111%,城乡居民储蓄增长460%。198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几乎占银行系统存款来源的一半。有些理论家认为,个人提供的储蓄数量,基本上决定于收入水平,而受利率水平影响的程度较少。这个论点有一定道理。当然,收入水平的变化也会改变人们希望在每种利率水平储蓄的数额。
第二,企业存款增加显著。1986年银行系统企业存款余额比1980年增长299%。当然,企业存款并不是企业储蓄,从可贷资金的角度来看,企业储蓄只能是企业折旧和未分配的盈利。但是,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扩大后所增加的在银行的存款,包含有储蓄的因素,也是银行系统创造信贷货币的条件之一。
第三,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这就是在计划金融之外出现了市场金融(包括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在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金融之外有了直接投资和筹资的直接金融,在存折和货币之外有了新的金融工具(如债券、存单、股票等),在原有的国家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之外增加了一些新的合作金融机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量显然还很小,但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又多了一种增加可贷资金的新源头。
第四,探索了一些控制宏观金融和搞活微观金融的途径。银行系统增加了一些对储户和客户的新的服务项目,银行企业化和电子化正在进行,也建立了一些新的金融管理法令和规章制度,如存款准备金、技术改造贷款、“多存多贷,少存少贷”、差别利率等。
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为力争可贷资金供求平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银行系统本身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环境和上述各种有利条件,深化金融改革,从以下各点入手,扩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和控制可贷资金的需求。
第一,畅通可贷资金供给渠道,使更多的闲散资金成为可贷资金。除了巩固现有储户和存户外,应通过改进服务态度、增加服务项目、改革服务手段等途径,把那些应存未存的居民手持货币和企业零散在库资金,尽可能纳入可贷资金供给渠道。现在城乡储蓄存款虽然已经是可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我国居民货币收入的储蓄率仍然只有10%左右,储蓄潜力还很大。
第二,消除流通中可贷资金的停滞现象。最突出的是压缩过热的空气,严格划分长期资金(1年以上)和短期资金(1年以下)的界限,防止短期资金变为长期资金。控制可贷资金需求的期限界限,比划分基建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的界限较为容易,当然对于那些确实是有利于产品适销对路、升级换代、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技术改造项目,应继续予以支持。此外,应大力压缩储备资金和产成品资金。目前国营工业企业这两项流动资金约占定额流动资金的80%左右,资金潜力不小。作为生产和销售差额的企业存货,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预警”指数,现在企业存货偏多,很值得重视。同时,应尽量利用1986年银行系统已建立起来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加强资金调度,力求压缩在途资金。
第三,使金融市场成为一条良好的可贷资金供求的渠道。在商品市场所交易的是商品和劳务,金融市场所交易的应是金融工具,也就是金融商品,如债券、存单、股票、汇票等。这些金融工具也分为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大宗的证券发行,在价格政策和发售时机与方式上,应力求避免发生大量提取银行储蓄转向金融市场的现象,力求吸引居民应存未存的手持货币,真正扩大可贷资金来源。银行间拆借市场是否也是金融工具交易呢?是的,不过银行间拆借的是“无形的转帐工具”(有些电子银行发达的国家,连国库券交易也已经变成了无证券实物的电子转帐交易),但是银行间成交的拆借资金必须是超额的储备资金,而不能把非超额储备拿去拆借。要防止盲目追求成交额度大、数量多、期限长、地区广、利息高的倾向发生,那样就会使拆借资金的短期性质(有些国家称之为“一日信贷”)发生变化。同时,金融市场应向着信息灵通、标价合理、资金安全的方向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然,在金融工具买卖中,肯定有某种程度的侥幸心理,象买有奖储蓄那样。但社会主义的金融市场,应当是为生产和贸易服务的资金交易市场,而不能象资本主义金融市场那样,成为投机冒险家的乐园。
第四,提高可贷资金的经济效益。要加速可贷资金周转,放得严收得快,依靠加快周转速度扩大供给。要提高可贷资金的利税率、创汇率、周转率,依靠提高贷款效益降低需求。为了提高可贷资金的经济效益,应试行对贷款企业在同行业中评估信用等级和贷入资金经济效益的制度,按照优良中劣的次序发放贷款,从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高低上,奖优罚劣。对濒临破产的企业应只收贷不放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财政、银行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综合治理。在进行银行企业化的改革中,更应把提高可贷资金的经济效益列为核心指标之一。
在力争达到可贷资金供求平衡的目标中,有三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改革中不断学习和探索。
第一,学会按照资金的宏观流向和流量,控制可贷资金需求的可得性。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可得性,是一个重要问题。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依靠提高资金价格缩减可贷资金需求。一个企业或一个银行要在金融市场发行债券集资,不能完全靠利率控制,还要有非价格控制,即经过金融行政部门依法控制,数额大的应列入可贷资金的供求计划。这种供求计划不仅包括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及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信贷总额度,而且要包括由宏观决定的资金流向。在计划控制之外,还应有计划外金融市场可贷资金供求预测目标,通过规章管理、经济信息、金融工具购销调节以及市场利率加以引导。
第二,学会利用利率调节可贷资金供求平衡。可贷资金理论集中于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流动,强调利率在可贷资金供求等化中的平衡作用。我们主要以社会主义计划性控制需求可得性,利率的弹性有一定限度。但是,也应逐步提高利率的调节作用,不仅调节供给和需求,而且引导资金投向。消费性贷款和生产性贷款、先进技术和非先进技术、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性的畅销产品和不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总在同一种利率水平线上。利率的调节性和资金计划可得性应基本趋于一致。各种金融工具更应在逐步出现的二级市场上经受市场价格的考验。
第三,学会把银行电子化作为可贷资金供求平衡的调控手段。银行系统的电子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加快资金清算和信息传输,而且可以与企业的电子计算机联接起来(所谓“企业银行”),掌握企业的资金活动,并通过电子银行服务,扩大可贷资金的供给来源,提高企业可贷资金需求的合理化、节约化、高效化。目前各银行系统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全国性微型机网络,如果随着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几十个重点大中城市建立起银行电子网络,并建立起全国的资金清算和信息传输网络,我国的可贷资金的供求情况就会显著改观。几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已初见成效,但如果不和银行电子化一起考虑,深化金融改革将会遇到困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