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记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记述
刘彦君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4月15日至4月2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西德、荷兰、意大利、日本、波兰、苏联、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11个国家以及国内各地、包括香港地区的70余名专家和研究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70余篇。
东西方戏剧的比较和交流,引起了与会者普遍的关注。一些学者在发言中回顾了戏曲比较研究的发展概貌,界定了戏曲比较研究在我国发展的几个阶段。日本学者岗晴夫教授就李渔的剧作与日本歌舞伎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二者都是脱离现实的有用的东西,在‘娱乐’的世界里游玩的戏剧。”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布海歌女士论证了中国传统戏曲与印度梵剧在内容、剧目、表演手法、道具、化装乃至演出场所等方面的异同。代表们还以中国戏曲搬演莎士比亚剧作为题讨论了东西方戏剧的交流,一致认为,中国戏曲搬演莎士比亚剧作,是一种“美的交融”。这种舞台实践,可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戏剧,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获得新的生命。
关于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提交大会的论文较多,也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学者阿甲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是以歌舞作为艺术语言的;它是以“团团转”即盘旋曲折的方法来表现天涯比邻的;在戏曲表演里,一切情感的、心理的活动都必须和程式技术搅拌在一起,并要限定在格律之中。中国戏曲的本质就是承认:“我在表演角色。”一些学者论证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认为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来自舞队的勾队和放队的上下场体制,以及从歌舞吸收来的舞蹈动作;中国戏曲的虚拟动作是把舞台形象的虚实两方面结合起来的纽带;中国戏曲以虚拟手法创造的舞台时空间形态,是一种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因而变化自如,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与会者还就中国戏曲的程式性、总体性等特征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如何评价建国以来的戏曲创作和戏曲改革运动,是戏曲史研究中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建国以来的戏曲创作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文革”前17年对旧社会留下的戏曲遗产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革”十年则对前一阶段及整个戏曲遗产做了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因而几乎留下一片空白;新时期的十年对前一阶段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戏曲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另一些代表对戏曲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新中国制订并实施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主要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根本方针,“改戏、改人、改制”的改革措施和“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古代戏三者并举”的剧目政策。这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和辩证思想,永远不会过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