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改革内部分配 增强企业活力 德州棉纺厂由落后跨入先进行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5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革内部分配 增强企业活力
德州棉纺厂由落后跨入先进行列
本报讯 记者莫新元报道:山东德州棉纺织厂从搞活内部分配入手,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这个两年前还是全省闻名的“患了癌症”的企业,如今各项经济指标已跨入全国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先进行列,成为山东省纺织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获得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
德州棉纺织厂是一个有4600名职工、53000枚纱锭、2048台布机的国营中型棉纺织厂。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厂的工资分配制度很不合理:一线运转工人工资低,而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三线服务性工种比较轻松、简单,人均月收入却高于一线8元。这种情况影响了一线工人的积极性,纷纷要求向三线或厂外流动,企业人心涣散,管理松弛。1984年10月,德棉调整了领导班子,实行厂长负责制。新任厂长王根源和新任党委书记于向阳意识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是搞活企业的关键,他们紧密配合,各司其责,在全厂推行了以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的重点,是一线工人:改计时工资加奖励为计件工资,工资、奖金捆在一起,全额浮动;工资总额按部颁定额定员标准核定,实行车间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除了给老工人适当工龄补贴外,新老工人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三线工人实行结构工资,即原工资的40%为基础工资,加上工龄工资、岗位工资和考勤考绩,其中岗位工资反映工作性质,考勤考绩表明贡献多少。
这项改革受到了全厂大部分职员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支持。全厂156个工种的收入档次拉开,一线工人高的每月能拿200多元,少的仅10几元,平均月收入增长18%;三线工人平均月收入降低5%,不少人要求重新上一线顶岗。同时,实行车间工资总额包干,促使车间在减少人员、提高效率上多下功夫。对减下来的人员,由厂里统一组织起来,加强生产服务工作和开发第三产业。这样既方便了职工生活,也使这部分人基本做到自食其力。因此,尽管一线工人普遍增加了收入,全厂工资总额并没有突破。
一线工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干部终身制和“铁交椅”,不称职的干部,该降的降,该免的免,该当工人的就去当工人(仍保留干部身份)。各科室建立严格的指标考核体系,各项指标中40%为评价分,由厂级领导和车间、基层单位进行评价,按总分发奖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