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高山大海的气概——瞿希贤作品音乐会听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5
第8版(副刊)
专栏:

高山大海的气概
——瞿希贤作品音乐会听后
王宁一
当瞿希贤登上灯火辉煌的北京音乐厅舞台,和严良堃高举双臂,迎来的是持久的掌声、由衷的喝彩。虽然饱经沧桑的作曲家头发已经斑白,但她的音乐却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而今雄风犹在。我用不着一一重复她四十年艺术生涯的累累硕果,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曲调,千万人记忆的闸门就会一触即开。于是金色的童年、闪光的青春、巨人的步伐、意气风发的年代,一齐伴着她那英武豪迈、充满感召力量的旋律滚滚而来……
瞿希贤的创作是随着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的诞生而开始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在和平的大道上前进》、《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如绵亘起伏的山脉屹立于五六十年代。毫无疑问,她是聂耳、冼星海创作道路的直接继承者,但她的音乐色彩之明朗,气度之从容,技巧之辉煌,声势之浩荡,已不再是压迫下的怒吼,不再是救亡图存的呐喊,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集体主义的豪情、英雄主义的风采;是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宽阔胸怀。和许多同时代的作曲家一样,她的作品已成为解放了的中国人民乐观自信的象征——庄严、雄伟、崇高、豪迈,而又亲切平易,充满了爱。《红军革命根据地大合唱》是作曲家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里有混声、女声、童声、无伴奏——各种合唱形式的大荟萃,这里是颂歌、战歌、情歌、凯歌——多样体裁的集大成。她能把史诗性、抒情性、戏剧性融会贯通,她能把色调迥异的音乐个性转换得不露痕迹。全部音乐主题,都仿佛是从同一个源头奔泻出的浪花。其中,赋格段的成功运用,多样合唱织体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自如转换,以及恰到好处的和声处理都达到了同时代专业化的高水平。整部大合唱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乏精细的刻画;既有鲜明的对比,又作到了完整的统一;丰富而又简炼,高超而又平易。在我看来,自《黄河大合唱》之后,还很少有哪部大合唱作品,能在音乐性上与之匹敌。
如果说,以旋律写作见长是老一代作曲家共有的特征;那么,善于捕捉刚健有力、富有弹性的节奏,就是瞿希贤独有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为她的音乐构筑了钢筋铁骨,充满蓬勃的生气,蕴藏着汹涌澎湃的动力。她的音乐有山一样的雄姿,海一般的气概,人们不能不惊叹,一位清癯瘦弱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当然,这丝毫不否认她也曾写下过许多秀丽多姿的抒情珍品,象脍炙人口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象令人倾倒的无伴奏合唱《牧歌》,还有诸如《乌苏里船歌》等许多用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都是上好的例证。她是我国较早探索无伴奏合唱这种形式并取得重大成功的作曲家之一,她对各种形式的合唱,也对群众歌曲和电影音乐等,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有人告诉我,他们是唱着瞿希贤的歌曲走过来的。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可以说是对她的作品的最生动的评价。
诚然,现在已非过去,历史不会重复,新时代的脉搏需要重新体验,新的手法需要悉心摸索。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变得更加缤纷多彩,歌风和乐风都面临着急剧的转变。但是,在我们扬弃了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的同时,似乎也失落一些不该失落的东西,就象瞿希贤作品里所展示的那种精神和力量,现在已不多见。难道我们不应该寻找回来?难道我们不应该呼唤:归来呀归来,那山一样的雄姿,那海一样的气概?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这山与海的崇高与博大,焕发出新时代的奇光异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