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摩登”的盛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6
第8版(副刊)
专栏:

“摩登”的盛衰
徐柏容
3月1日,《人民日报》“每周文摘”版摘登了《“摩登”溯源》一文。这篇文章认为,对于“摩登”一词,旧版《辞源》、《辞海》都说是英文Modern的音译,其实都错了。
果真错了吗?
《“摩登”溯源》说,“摩登”一词,“常见于四川话里”,并举出四川话里的“看摩登”、“你咋个也摩登起来了”、“好摩登啊”等为例,意思似乎是在说明“摩登”一词原是国货而非舶来品。我不清楚北方怎样,在南方,不仅四川,许多地方过去也都流行过这类涉及“摩登”一词的话。这不更能证明“摩登”是中国原有的词语,而不是来自英文Modern的译音吗?其实并非如此。原来,30年代从英文Modern音译来“摩登”一词后,“摩登”便不胫而走,兴盛一时,口头书面,随处可闻可见,以至成为一个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的十分摩登的词语。此风难免也会波及四川。迨抗战军兴,沪宁一带官商百姓,大批涌入四川,更把“摩登”这个词语带入四川,成为四川的摩登词语了。所以,“摩登”虽盛行于四川话中,却并非四川土生土长,而是“下江人带来的”;但下江也不是“摩登”土生土长之地,而确是从英文音译来的舶来品。卓别林的影片《ModernTimes》30年代在上海上映时,译为《摩登时代》,也并非如《“摩登”溯源》所说,“是因为汉语中原有‘摩登’这个词,音义又相近的关系”,而是因为从英文音译来的“摩登”一词,30年代已风行一时的缘故。当时还有一部田汉编剧、艾霞等主演的国产影片,叫《三个摩登女性》。它用“摩登”一词,也是同样缘故。“摩登”一词之盛行,直到40年代末。当时南京有位老记者,也被同行戏加绰号,呼之为“老摩登”。
《“摩登”溯源》还举了耶律楚材诗中早已用过“摩登”一词为证。这倒是比四川话的例证更为值得注意一些。手头没有《湛然居士文集》,不得全诗查证,难以断定“摩登”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不是和今天的“摩登”一词相同。倘若并非如此,那很可能和《“摩登”溯源》所举“幽默”一词情形相似。“幽默”虽也见诸《楚辞·九章·怀沙》,但和从英文Humour音译过来的“幽默”一词意义并不相同。仅仅因缀联成词的二字相同,便认为《楚辞·九章·怀沙》中“幽默”一词,就是从英文音译过来的“幽默”这一词语的根源,恐怕就未必恰当了。
新版《辞源》、《辞海》都没有收“摩登”一词,《“摩登”溯源》说:“推想,……《辞海》则极为可能是发觉这个词并非英文之音译的关系。”据我推想起来,恐怕未必如此,可能性更大的也许倒是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摩登”这一词,书面口头,都濒于绝迹,近乎死词的缘故。
三四十年代盛极一时,至为摩登的“摩登”一词,怎么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30年间,会变得近乎死词了呢?除了政治和社会风尚等外部原因之外,我想也还有其内部原因,那就是这个词语本身的生命力不强。各国语言中,由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的频繁,都会有一些外来词语,但有的能生根落户,有的却自生自灭。一般说来,外来语能在本国语中生根落户的,除其它因素外,大都是本国语原有词汇难以表达或难以准确表达的词语。例如,“模特儿”一词,来自英文Model的音译。绘人体画时所用的模特儿,倘若不用外来音译的“模特儿”一词,中文中就很难有现成词语可以确切表达。相反,“五四”时期盛行的“德谟克拉西”一词,原也是英文Democracy的音译,但完全可以用中文原有词语“民主”来确切表达,所以后来就被淘汰了。“摩登”一词,也有些近似后者,在不同场合,可以分别用中文现成词语“现代的”、“时髦的”、“时新的”、“新潮的”……代替它。“摩登”由盛而衰,和它本身这种“先天不足”,恐怕也不是毫无关系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