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四十年后看故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8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四十年后看故人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今年3月25日下午3点来钟,一位戴着狗皮帽子,穿着胶皮靰鞡的农村老汉,风尘仆仆地走进了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的办公室。
老汉望着李敏,眼前禁不住浮现出当年抗联队伍里那个女战士的面容,他有些激动,颤颤地唤着李敏在部队使用过的名字,连连说:“不见老,还不见老!”
李敏打量着老汉,是有些面熟,一番交谈之后,她不由得也激动起来了,站在面前的这位老汉,竟是自己在东北抗日联军1师3团机枪班时的老班长杨凤明——整整42年了,彼此从没见过面!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我们都以为你已经牺牲了,你现在在哪里?”坐定后,李敏急切地询问。
杨凤明说:“日本鬼子投降以后不久,我就回老家汤原县胜利乡福隆村当农民了。”
1936年,杨凤明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1939年3月,在双鸭山的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被送进医院养伤。伤好后,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几次回国开展工作。1945年“8·15”后,他随苏联红军回到国内,担任过炮兵连指导员,以后又受命组建公安大队,开展剿匪斗争。东北解放后,组织上要他担任县公安局局长,他考虑到自己不识字,没有同意。他寻思种地打粮,支援前线,也是革命,便回到了老家务农,这么些年,为国家生产了不少粮食。
老班长的话,勾起了李敏片片断断的回忆:杨凤明腿受伤后,我给治疗和包扎过。在苏联我们又见了面,杨凤明几次回国开展小部队活动,任务完成得很好,受到过表扬。1945年,我们一起从苏联回国。这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李敏关切地问:“这些年生活怎么样?”
老杨回答说:“生活不咋好。我一直是孤身一人,住在弟弟家里,就一间土房。这些年上岁数了,下不了地,就帮着种种园子,喂喂小鸡。”
“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们?”
“日子还过得去,就不给组织添麻烦了。”
“那你这次怎么来了?”
“77岁了,再不来,怕就见不上面了,乡亲们也催,这不,坐了一宿火车赶来了。”老汉说到这里,禁不住擦了擦眼睛。
李敏回到家,和丈夫陈雷说了杨凤明的情况。陈雷原是黑龙江省省长,也是抗联老战士。他和杨凤明是一起从苏联回来的。
陈雷夫妇把杨凤明请到家。陈雷说:“老杨,你对革命有贡献,现在生活上有什么要求就提出来。”
杨凤明说:“没啥,能和你们见上面就满足了。”
李敏又领着杨凤明来到原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明贵的家。王明贵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你知道我们在省里不来找,也不向组织上提要求,有困难就自己默默地克服,你的情况是一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几位老同志都要求杨凤明在省城多住些日子。“不了”,老汉说:“乡亲们惦着了。”一个星期后,他又回到了家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