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献给中国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09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献给中国的诗
高秋福
这是一本英文诗集,薄薄的,装帧极为简朴。但我还是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因为诗集题名《中国诗钞》,写的是中国,并特别声明是“作为友谊的礼物,奉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的”。
诗集作者是南非诗人丹尼斯·布鲁特斯。中国读者对他也许比较陌生。但在非洲,甚至欧美,他的知名度却颇高。当然,他的知名,不只是作为诗人,还作为一名反种族主义斗争的坚强战士。
布鲁特斯生于1924年,双亲为南非“有色人”。同黑人一样,他从小就遭受种族歧视。他爱好体育,但令人气愤的是,南非当局禁止黑人和有色人同白人一道参加国际比赛。60年代初,他发起并领导了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参加奥运会的斗争,取得初步胜利,1964年,奥运会禁止南非参加。南非当局恼羞成怒,遂将他逮捕,投入监牢。两年后,他获释,流亡国外,继续战斗。
布鲁特斯同南非种族主义作斗争的武器之一,就是诗歌。他从50年代末开始写诗,揭露南非当局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的种种暴行,歌颂广大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英勇斗争。他已出版了《一个简单的欲念》、《致玛莎的信及其他》、《执著的希望》等多种诗集。他的诗作多次在非洲和英国获奖,被誉为南非最卓越的诗人之一。
布鲁特斯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友好的感情。70年代的一个秋天,他作为非洲体育界反种族主义领导人来到中国。他访问了北京、上海等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对他来说一切都很新鲜。每到一处,他都诗如泉涌,即席挥洒。1975年,这些诗作在《执著的希望》中结为一集在英国出版。稍后,他对内容略加调整,又以《中国诗钞》的书名在美国出了单行本。
《中国诗钞》收录作者访华诗作30多首。有的描绘北京的景色:“条条林荫道/绵延几里长/林中蝉儿欢唱”。有的抒写参观长城、天安门、故宫、上海体育馆的喜悦和感受。有的则描写士兵、工人、船工等普通劳动者的崭新风姿。他的结论是,在“解放了的中国”,“农民、工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在把一个新天地创造”。这一切使他倍受鼓舞,感到“干劲倍增”,“再也不能等待”,“必须着手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布鲁特斯中国之旅的这些诗作大都很短小,经常是寥寥几行一首。他喜欢在简洁的描述中溶进自己独特的、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在参观故宫御花园时,他写了这样3行诗:“御花园中的树/拒不接受/大理石的约束”。他直接讴歌的是冲开顽石重压而在石缝中生长的树木。但是,联系到南非的种族压迫和他自己的抗争,谁又会认为这是单纯写树呢?爬上长城,他又写道:“长城/一个士兵/手捧鲜花一枝”。又是短短3行,乍看平淡如水,深思则感到蕴含着无尽情思。在他的祖国南非,士兵手持的是抽人的皮鞭、杀人的刀枪。他自己曾多次遭毒打,背部至今仍留有枪伤。他是饱尝过那种“恼人的暴力”滋味的。但在新中国,士兵手捧的却是美丽的鲜花,表达的是“美好的情谊”。两相对比,他怎能不感慨万端呢。
布鲁特斯以前的诗作虽然调子悲愤激越,但表现手法却曲折委婉。这可能同他心事满腹,但又难以直抒胸臆的处境有关。而《中国诗钞》中的诗,短小明快,写景近似白描,抒情点到为止,诗意含蓄不露,给读者以充分的联想和回味余地。这种风格上的微妙变化,看来同他有意识地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的表现手法不无关系。他在出版这本诗集时就说,他读过不少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和毛泽东诗词,非常喜欢这些作品“言简意赅”的笔法,因而自己写诗也想“用最少的词句(越近于无越好)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实践说明,他的尝试是获得一定成功的。
布鲁特斯的《中国诗钞》,也许是非洲第一本写中国、并献给中国的诗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令人感动的。因而,薄薄几十页,读来却令人似有情重千钧之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