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道德文章是我师——读《茅盾书信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1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道德文章是我师
——读《茅盾书信集》
臧克家
想了解一位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文艺观点,研究他创作的过程,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主要凭他的著作,自己或别人写作的传记;另外,书信也是一项珍贵的资料。在与亲朋文友或不相识人们的通信中,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真实面目,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声音,即小见大,窥探到他的人格与性格。特别是,在鲁迅、郭沫若、茅盾这样三位大作家的书信中,会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受到鼓舞。读他们的书信,可更直接、更亲切地接触他们的内心世界。
茅盾先生是我1927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时候的教官。那时,他还没有用这个笔名。1942年,我们初次晤面于山城雾重庆,4年后,同住上海,每周晤谈,多方受教。解放后,1972年直到他逝世之前,这10年左右时间里,信件往还如织梭,他的来信多达71封。抚今追昔,人已去,每触手泽,心中怅然。
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出版《茅盾书信集》,送来校样,嘱我写几句话以记感。孤灯之下,昏花老眼,读着我的尊师从1919年开始,直到他离开人间之前不久的大批函件,我的心象一只小船在一片汪洋之中,起伏激荡。茅盾先生是我的长辈,1933年他评论我的第一本诗集《烙印》时,我还是个“青年诗人”,而今,已满82周岁,人皆以“老”呼我矣。时光流逝,往者不可追,但凭信件留陈迹了。
茅盾先生,英名党史居先列,道德文章是我师。现存信件,始于1919年。可惜在这个集子中,缺少有关他在共产党建立之前,“小组”活动时代,1927年轰轰烈烈武汉革命期间的函件,即使吉光片羽,也是一字千金呵!
纵观这几百封信件,从中可以看到茅盾先生突出的令人钦佩的精神。
最重要的一点是谦逊。茅盾先生是“五四”以来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影响深远,越出国界。他自视如何呢?有信件为证。他的巨著《子夜》,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而作者本人,却说:《子夜》写成后,越看越糟,人物不丰满,因为生活不深厚;还说,我对自己的长篇,都不满意,连《虹》在内。这决不是故意作态,得失寸心知,是出自真心的话。另外,他却说过:有两篇写得无懈可击,指的是《春蚕》和《林家铺子》。电影导演不止一次要把他的《子夜》拍成影片,请问他的意见,他的回答:一是,觉得不值得;二是,你的提问,我不能回答。这种既不自高也不自卑的求实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值得效法。
这种谦逊精神,还表现在学习上,表现在对朋友的情态上。
大家都知道,茅盾先生学识渊博,融通中外。他晚年,在给我的信中,慨叹道:从小读古;中年,学外国东西,灯下苦读连续几小时,眼为之模糊,希望多读多看,成个杂家,老来回忆,一事无成,……。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印《子夜》时,请他写个《后记》,他来信说:已经有了,再逼我写,只四个字:“悔其少作”。请看看,请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我觉得,可以作单方一味,以针砭自大的狂人。
对人来说,不必说对他的前辈、同辈朋友们的恭谨揖让的美德;对象我、姚雪垠、黄碧野同志这些他一手奖掖出来的后辈,全部平等相待,以“兄”呼之。真是如兄弟、朋友。与雪垠谈《李自成》,动辄千百言;给我写信,谈诗论文,说病诉苦,出语诙谐。他好买书,我也有此癖,见面时,或在信上,互相夸耀。我弄到一本乾隆时代蒙族一位《红楼梦》专家阿斯宝的著作,告诉了他,他不禁为之艳羡不已。在信上,披开胸襟,随心倾吐,去伪存真,情趣无涯。
另外,从这些书信里,还可以见出茅盾先生为培植青年付出的大量心血。他对求教者的稿子,指出优缺点,循循善诱。因为工作繁重,有时深夜12点以后,抽空把来稿看完,然后作复。现在的很多著名作家,都受到过他的栽培,当代多少青年受到过他的教育呵。
茅盾先生律己以严,对人对事,守正不阿。自己做事,出了差误,立即更正;如果确认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则写文章反驳,明辨是非,决不含糊,《致〈文艺报〉编辑部》一信可证。他大事认真,对小事也想得周到。有一次,为了宴会司机吃饭的问题,特别发函商量,使我钦佩这位老前辈一丝不苟的谨严精神。
读完这本书信集,我觉得,得到了从他的其他著作中得不到的不少东西。或短或长,情到笔随,如春水荡漾,流畅自然。没有教谕的话语,但读者会从中得到很多教益。茅公的精神遗产又岂止文艺一个方面?
1987年2月12日
(按:《茅盾书信集》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为该书写的序言,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茅盾〔木刻〕 姜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