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借“船”出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4
第2版(经济)
专栏:

深圳特区崛起了一家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合资企业。这家企业产品全部外销,建厂第一年销售额300万美元,今年前三季度的产品订单已超过了1300万美元。这就是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它是如何走向世界市场的?成功的“奥秘”是——
借“船”出海
本报记者 王彦田
4月份,深圳蛇口地区已是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个滨海小城采访了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
“外向型企业”
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的组建速度是创纪录的。1984年12月26日起,半年时间谈判签约;1985年7月4日国家批准登记注册;同年9、10两月为客户做出第一批样品,12月初接到了来自美国的第一张产品订单。
企业规模的扩展速度令同行们羡慕。建厂第一年,职工从25人增加到365人,实现销售额300万美元。目前公司有职工近700人,今年前3季度的订单就超过了1300万美元,而全部订单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市场。
“开发”的主要产品是计算机磁盘用的磁头及部件,是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并存的产品。公司外方总经理、世界知名的磁头专家潭文志先生说:
“我们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国外厂家的产品技术水平是同等的。”
与那种简单的来料加工企业不同,“开发”既具有生产能力,又具有研制新产品的能力。至今,“开发”已研制并投入生产3个系列的7个产品。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取得迅速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合资方式。建厂资金由中方投入,外方只以人员入股,负责市场、技术、工厂管理等项,但不投入资金。外方合作者在企业股份中占31%的“干份”。公司中方总经理王志荣向记者介绍了“开发”的合资情况:
公司外方雇员49人,其中许多是香港、美国的磁头生产专家,在国际计算机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重要的是这批人背后没有大公司,是单个人与中方合作。这样,开拓世界市场就不存在与合资者市场冲突的问题。现在开发科技公司在香港、美国各有一处分公司,负责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正是利用了这个优势。
这个公司的产品销售与材料采购,由外方雇员同国外用户直接往来,而不通过中间商,这就省掉了30%左右的利润回扣。
外方人员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关键作用,是解决了产品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批量生产的管理。只1年时间,“开发”公司就使磁头日产能力从50只提高到3000只。
中外双方签约合同期较长,外方专家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雇员,大家利益相关,就得同舟共济。
合资外方不出资金却要分利,许多人思想上还打着问号。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认为:技术、市场本身就是财富,一个合资企业,如果没有外方提供先进技术,产品就进不了国际市场,赢利就无从谈起。
王志荣经理风趣地对记者说:“我们就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要有自己的船”
同许多合资企业一样,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的管理是严格的,工人分工很细,管理人员很精干。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排排象学生上课一样坐成行的青年工人,在显微镜下紧张操作,秩序井然。车间经理介绍,因为生产任务饱满,大部分工人每天都加班2小时。公司已走出了等订单、求客户的困境。
公司总经理潭文志先生称赞“国内的工人是能干的。”他的意愿是“我离开这儿,中国还能做这个东西。”公司人员向记者解释,现在公司的难题是,从国内招进懂管理、懂技术的职员不容易,人事手续繁杂。
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站住脚跟,其中磁头中的一个部件“浮动块”的产量,已占居世界第一位。提高中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能直接到世界市场上做生意的技术人员,已被提到公司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
祝愿“开发”早日有自己的航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