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丁肇中谈实验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6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丁肇中谈实验精神
杜明明在他对丁肇中教授的访问记中说,丁肇中一直认为,搞实验物理学,最重要的是了解现有的物理理论,并敢于怀疑它,以至通过实验推翻某些部分,创出新理论。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密切相关,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但只停留于理论不去实验,科学是不会前进的。
丁肇中说,他所以能发现J粒子,他的体会是兴趣,首先是兴趣。自然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多数服从少数,而不是相反。少数人突破多数人的观点,自然科学才能前进,如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沿用牛顿力学来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只是到这个世纪初,爱因斯坦才突破了它。学习自然科学,光背书、会考试是没有用的,它只表明你了解过去的人做的是什么,并不能代表你有了什么创造。他认识的许多杰出科学家没有一个是每门功课得100分的。每门课都考第一决不代表你以后有成绩。他在台湾念书时,最有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其次是化学,物理是第三。当然,后来最有兴趣的是物理了。
丁肇中说,学自然科学的人不能以名利为重,突破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科学事业是需要献身的。为了它,任何事情可以放弃。为名为利去搞科学是很痛苦的。这个世界上研究物理的有多少人,真正有贡献的又有几个呢?科学上的竞争非常厉害,只有第一个人的发现才有意义,这跟考试完全是两码事。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成绩很好,大概因为有几千年的考试传统,但中国近代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发现和创造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太重视实验科学。实际上,实验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中很活跃的部分。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任何理论和自然科学现象不符合就不能存在。它是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丁肇中还说,中国的四书之一《大学》说,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知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恐怕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新的知识,而是为了适应、维护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最高的理想——平天下。于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到后来谁也弄不清什么是格物致知。因为儒家文化的背景,中国学生大多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丁肇中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培养起实验精神,靠实践去认识事物的真相,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摘自5月5日《科技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