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大江南北两刘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6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江南北两刘三
在清末民初风云人物中,有所谓大江南北两位“刘三”,行事不同,风范亦不同。
当时在南方有一位南社诗人刘季平,因其行三又颇行侠好义,故取清人龚自珍诗句:“刘三今义士”,而别署“江南刘三”。他之义名远播起于冒险营葬邹容骸骨。邹容因著《革命军》被清廷下狱致死,一时无人敢收遗骨。刘三闻之后,不避问罪之险,毅然将其遗骨埋在自己的家乡上海华泾县。为《革命军》作序的章太炎慨然为邹容作墓志,其中特别提到:“海内无不知义士刘三其人”。当时章太炎、章士钊、柳亚子等很多人都竞相写诗相赠,称他是侠肠义胆,做了一件千秋不朽的好事。刘三不仅“郭解朱家侠气横”,且精书法、善吹箫,又写得一手好诗,是南社诗坛中的倜傥人物。难怪大诗僧曼殊上人曾赠诗羡叹“刘三旧是多情种”了。
另一位“刘三”便是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刘师培。他亦称行三,故名。其人19岁时中举,被保荐知府充学部咨议官。其先人自曾祖刘孟瞻起,世代治《春秋》、《左传》之学,其祖、父因之列传于《清史稿》。刘师培集其大成,学著极丰,海内无不知其大名。后来革命排满风起,他醉心鼓吹种族革命,是当时同盟会中激进的人物。他还羡慕当时盛行的“流血五步,伏尸二人”的暗杀之举,密谋行刺过广西巡抚王之春。但没有多久,这位名字都改成“光汉”(即光复汉族之意)的“志士”,却转而投靠两江总督端方,成为密探,出卖同志。
辛亥革命那年,刘师培跟随端方往四川平乱,端方被起义士兵所杀,他亦被拘留。后来章太炎、蔡元培闻之联名吁请保释,又电请南京临时政府营救。经孙中山电令,刘才得以不死。但此公下此贼船,却又上了“洪宪”黑船,成为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一。袁世凯颇赏识他,先后任命他为公府咨议、参议院参政等职,还授他为上大夫”。“洪宪”“驾崩”之后,他成了被通缉归案的帝制祸首,幸被权要以“人才难得”为名疏清保免,他因此由北京避居天津,生活极为困苦,后来还是蔡元培念及故旧之情,聘他为北大教授,他才又迁回北京。当时北大文科分为革新与守旧两派,他与林琴南及黄侃等人自然属旧派。1919年11月20日他病逝于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年仅36岁。
(摘自5月5日《人民政协报》 朱小平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