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大胆改革 辽宁将全面推广厂长负责制 试点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厂长行使权力难度不能低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7
第1版(要闻)
专栏:

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大胆改革
辽宁将全面推广厂长负责制
试点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厂长行使权力难度不能低估
本报讯 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决定1987年全省所有国营工业企业都要推行厂长负责制。特别是对大中型国营企业,按照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要求,选配好厂长、书记。对小型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普遍推行选举制、招聘制,改变单纯靠上级委派的做法。同时要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民主管理、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
辽宁省的厂长负责制试点工作是从1984年5月开始的,经批准的试点企业两批共1158户,占全省县营以上企业13543户的8.5%。试点初期各市和主管部门分别举办了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培训班,培训骨干36500多人次,集中解决了对试行厂长负责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在放权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机构、干部制度、劳动组织、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各市和一些企业相继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使厂长负责制这一新的企业领导体制日趋制度化、规范化。企业有了自主权,厂长成了法人代表,有了用人权和生产经营决策权,企业发生深刻变化。
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从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改变了过去那种对生产行政工作不分巨细、大包大揽的作法,确保厂长对生产经营决策权与指挥权的统一。沈阳市的一些试点企业创造了民主评议会、民主咨询会等多种民主管理的形式,开展了“做企业主人,当兼职厂长”的群众性活动,把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后,打破了干部的终身制,一批有开拓精神,能打开局面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据对118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调查,原来班子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只有187人,仅占班子成员的24.2%;实行厂长负责制后,中青年干部增加到425人,占班子成员的55.9%。在新提拔的188人中,有151人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中有111人担任了党政一把手。通过改革初步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级分权管理,解决了大企业人、财、物过于集中,容易统死的问题;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了企业的应变能力。
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的经济效益,绝大多数都比试点前好。根据沈阳市75户试点企业的统计数字表明:1985年工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34.4%,实现利润增长51.4%,利税增长25.5%,均超过全市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
试行厂长负责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对厂长行使权力的难度不能低估。有的厂长反映现在有六条“绳索”,三个“紧身箍”。六条“绳索”:一是用人权受到党委讨论的制约;二是机构设置权受到主管部门的制约;三是决策权受到主管机关的制约;四是生产经营权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五是经营承包权受到国家政策多变的制约;六是资金使用权受到银行的制约。这些“绳索”难以挣脱。三个“紧身箍”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后,厂长担心责、权、利脱节,任期目标不能实现,造成灰溜溜地“下台”;多头领导的体制,形成“婆婆”多,干预多,摊派多,负担重,厂长难以自主经营;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传统观念,从严治厂得罪人,厂长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护,缺乏安全感。这些情况说明,除了一些思想认识和工作上的问题以外,多数厂长现在尚不完全具备对国家、企业和职工负责所应享受的权力。
此外,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从全省13个市来看,搞得较好的有沈阳、大连和丹东,有的市领导力量不强,只有一两个人应付场面,情况不明,路数不清,试点工作进展迟缓。从试点企业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党政工三者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