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宴会必须改革——营养学家评宴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7
第1版(要闻)
专栏:

宴会必须改革
——营养学家评宴记
新华社记者 施宝华 戴纪明
记者最近有幸同几位著名的营养学者和烹饪专家同桌就宴。席间,他们发人深思的议论,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忽视但却是势在必行的问题:传统宴会方式必须改革。
“担架就在筵席底下”
这是在北京一家中档餐馆举行的一般便宴。专家们是应北京营养美食研究会的邀请,就营养指导问题进行座谈。他们当中有营养问题专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于若木,有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沈治平教授、以及著名营养专家陈考曙、杜寿汾、李瑞芬、顾景范等。
他们的指导就从评宴开始的。
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筵席安排,先上了八碟凉菜,其中除腌黄瓜外均为荤菜。拿起菜单一看,后面的热炒、大菜,除了香菇油菜外,也是清一色的荤菜。
沈治平教授指指桌上的菜肴说,我国传统筵席最大的弊病就是重荤轻素。你看,一桌筵席只有两种蔬菜,而且数量极少,荤菜占压倒优势。这种筵席菜肴安排完全违背了营养学中平衡膳食原则。如果对这桌菜肴检验一下,它提供的脂肪、蛋白质大概可以超过就宴人员实际需要的好几倍,而维生素供给量则可能不足。这样的荤宴,胃口好的难免要暴食暴饮,胃口差的,吃几筷就会“腻倒”。因此,常吃筵席的人,往往会得“宴会病”,或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平衡。有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也有的因胃口不好,经常宴而不食,反而呈现营养不良。
于若木同志插话说:“法国有句谚语,‘担架就在筵席底下’。因赴宴而得病或诱发疾病的情况,近来时有所闻。听说,有一位体育教练在一次宴会上,本已吃饱,后来看到一道他喜食的好菜上桌了,就勉强多吃了一些,结果,回家浑身不舒服,诱发了心脏病而不治身亡,这种满桌荤筵带来的‘宴会病’确是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值得引起注意。”
请勿唯求稀珍
正说着,服务员端上来第一道热菜:“烩海参”。记者邻席的营养学会秘书长顾景范说:“海参价钱很贵,但其营养价值却不及一般鱼肉。可是,我们中国办宴会似乎形成了唯求稀珍的传统,仿佛只有上了稀珍之品才能算盛宴,其实从营养学角度看,多数稀珍是稀而不珍,只是稀而昂贵,并非营养珍品。”
这时,一位就宴者插话说,这种求稀的宴席价值观是陈旧的观念。旧社会有的巨富家置万贯,养尊处优,在消费享受上养成了猎奇求稀心理,以稀、奇而摆阔显贵。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应当摈弃这种旧观念,树立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在饮食上则要以营养、卫生、味美为标准,不应该继承追求“稀珍”的旧传统。
筵席一定要剩吗?
在边食边议中,服务员陆续上了宫保鸡丁、清蒸鱼等。这时一些就餐者已议论纷纷说菜太多了,有的已放下筷子,有的只偶尔举箸夹少些菜品尝。
岂知好菜还在后头呢,服务员又端上了一盆香酥鸡,这时不少人就“啊!”了起来,几乎没有人举筷了。沈治平教授又议论开了:“菜肴量过多,也是我们传统宴会的突出弊病。筵席一定要有剩余,这似乎是古来的惯例,筵席如果不剩,主人就觉得自己不够派头,就宴者就会觉得自己有失斯文,有时宁肯少吃也要剩些菜肴,更不愿带走,以摆阔气。”
正说间,压轴菜上来了。厨师端着刚出炉的北京挂炉烤鸭,色香味煞是诱人,主人一再介绍厨师烤鸭手艺如何高超,制作的烤鸭如何风味独特,但是,全桌无人敢问津,誉满全球的名菜在这里受到了冷遇。
筵席菜肴过量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北京松鹤楼菜馆,每天筵席的剩饭菜可以装满两大缸,差不多有二百多千克。餐厅经理说,一桌筵席的剩菜往往占筵席菜肴的1/5至1/4。目前,北京可供设宴的一级餐馆有一百多家,这样算来,每天就有两三万公斤山珍海味倒进泔水缸,这是多么严重的浪费啊!
营养学家的呼吁
餐毕,营养学家们的议论更活跃了。他们说,宴会方式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侧面。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是健康、科学、文明。我们的宴会方式也要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改革。使我们的宴会方式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传统,又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特点。
营养学家和烹饪专家们认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宴会方式上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但从目前情况看,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第一,压缩宴请空气。自古以来宴会都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只有在重大庆典、款待高宾贵客时才举行。但是,现在却是宴请成风,滥宴成灾。有些人已经到了天天宴或餐餐宴的地步,成了“职业美食家”。据了解,上海市今年一二月份售出的请柬就达25万张,可见宴风之烈!宴会的规格越来越高,一桌筵席价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的全年收入。这种挥霍奢靡贻害无穷,不仅导致国穷民怨,败坏我国古已有之的俭朴民风,而且也戕害了人们身体健康。因此,国家要采取措施煞住宴请风。要制订公款宴请的规定条例,要开征筵席税。为了适应搞活、开放、工作交往频繁的新特点,可以实行工作餐制,这种工作餐制是在国家规定的伙食标准内的聚餐,便于交往者利用就餐形式边吃边谈。
第二,更新宴会观念,改革宴会方式。宴会本来是一种礼仪形式,意在通过共同进餐的形式表达情意,交流思想,商谈工作事务。但是现在的宴会大都以吃喝为主,“宴”而不“会”了。这种“宴会就是大吃大喝”的观念,不仅不文明,也是造成筵席过量、浪费的重要原因。现在是到了摈弃这种观念的时候了。应当树立:宴会是通过共同进餐表示礼遇、款待、进行叙话的工作方式。使宴会从过去以吃喝为主转向以叙谈为主。随着宴会观念的转变,筵席菜肴品种、数量等安排也要相应改革。菜肴品种要从片面追求稀珍名贵转向讲究营养、风味;菜肴量要从过量摆阔转向适量实惠。此外,宴会程式、就餐方式也应该根据文明、卫生的原则加以改革,如应用分食制代替不卫生的共餐制;筵席上应禁吸香烟等。总之,我们要努力树立起文明、卫生、营养、适量、注重话叙的宴会风格。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宴会都已朝这个方向改革了。一些发达国家,即使宴请高级国宾,筵席菜肴也都是适量、简单、荤素搭配的。如英国女王宴请贵宾的菜单很简单:头盘是热蛋及芦笋,主餐是烩鸡、鸡肝、炒饭,菜是菠菜、红萝卜,甜品是点心、鸡蛋布丁,还有草莓、奶酪,并无稀珍名贵食品。主人并不因此而失盛情,客人也不会因此觉得主人“小气寒酸”。
第三,要大力加强对筵席的营养指导。当前,筵席的菜肴安排过量、重荤轻素等弊病,除了传统观念束缚外,和办宴者、厨师的营养知识贫乏有很大关系。据了解,目前,各宾馆、餐厅中都没有营养师,办宴者、厨师又都不懂营养,筵席设计、菜肴安排往往只考虑规格、口味、食物品种,基本没有营养学的考虑。因此,必须加强对办宴者和厨师普及营养科学知识,有条件的宾馆、餐厅必须设营养师,对筵席的设计、菜肴安排、烹饪制作进行营养指导监督,使筵席逐渐做到营养合理,符合平衡膳食的原则。
夜幕降临,营养学家结束了评宴活动,相继离去,消失在华灯映照的街头。但是,营养学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却令人难忘深思。它仿佛象警钟一样向社会舆论发出呼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伟大历程中,请把社会生活方式之一的宴会方式的改革放上议事日程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