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关于粮食问题的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7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粮食问题的几点看法
郭裕怀
粮食问题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的意义。争取粮食生产有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还不能摆脱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年景总会有一些起伏波动。但是,争取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是保证人民生活稳定提高、社会安定,保证整个改革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千方百计把粮食生产抓好。这是一个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够实现的艰巨任务。
实现今年粮食增产是具备不少有利条件的:1、农村改革正在深入,通过充实、巩固、配套、提高,新体制日趋完善,农业生产力必将进一步发展。2、今年粮食市场价格高居不下,农民对此反映积极。3、适当调减合同定购数量,扩大议购量,改善粮食流通,农民看到了“增产卖高价”的现实前景。4、农村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已渐趋合理,不需要再进行较大规模的种植业结构变化,粮田面积可望大体上得到稳定。5、各级领导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资金、物资投入将有相应增加。6、科技服务进一步加强。当然,这些有利条件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我们的具体政策和工作,特别是粮食与化肥、柴油、预购定金“三挂钩”的兑现,农业生产资料的保证供应,和新增资金、物资、技术投入的落实。要把这些问题切实解决好。
粮食不是普通商品,国家必须稳定地掌握一部分粮食,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与农民完全实现粮食的等价交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合同定购和市场议购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坚持。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应当看到,这种“稳住一块,搞活一块”的“双轨制”的方针是有其必然性的。
解决粮食问题,除了增强后劲、增加生产外,在正常情况下,还应逐年减少平价收购,增加议购部分;每年定购粮价加一点,合同内粮食挂钩的物资增加一点;平价供应的粮食逐年减少一点,逐步增加议价销售的部分。
当前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要妥善处理粮食主产区和粮食非主产区的关系。从现有的资料看,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呈负相关。即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越少,粮食主产区的包袱越重;反之,非粮食主产区的产量越多,粮食主产区的包袱就越轻。要减轻粮食主产区的压力和包袱,就必须提高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自给程度。近几年有两个明显趋势,一是城市的粮食消费增长过猛,二是非粮食主产区的调入逐年增加。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粮食的调拨价格太低,粮食调入地区没有差价的压力,由此缺乏提高粮食自给程度的内在动力,因而对调入粮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当前,要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政策,区分不同情况,限制和减少对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调入,积极引导那里的农民增加投入,提高粮食的自给程度。当然,山区有个保护耕地的问题,那么多的梯田、坡耕地要有个保护办法。但是我们讲退耕还林还牧时,首先还得考虑吃饭问题。因此,政策的总原则应该是,对粮食调拨实行奖出限入,或者叫做鼓励调出,控制调入,压缩销售。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非粮食主产区尽量少调入粮食,促进各地的粮食生产大体均衡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