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简阳从产销结合入手改革畜牧体制 先将原属商业部门管销售的食品公司划归管生产的畜牧部门,进而向基层推进产销一体化,结果畜牧业发展颇有生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8
第2版(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简阳从产销结合入手改革畜牧体制
先将原属商业部门管销售的食品公司划归管生产的畜牧部门,进而向基层推进产销一体化,结果畜牧业发展颇有生气
王祖光 杨廷楷
四川简阳县改革畜牧管理体制,变原来产销分离的体制为产销结合,使这个县的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
1982年10月,简阳县把由县商业局管辖的县食品公司,划归县畜牧局,试行产销结合。过去,产和销分别由畜牧、食品两个部门管,双方常为生猪购销、检疫等问题扯皮。每逢生猪上市旺季,食品部门收猪压级压价,甚至拒收,淡季却又收不上猪,结果使这个县每年出栏生猪总徘徊在50万头左右。产销结合后,养猪业连年大幅度增产。1983年以来,每年出栏生猪平均递增10万头以上,1986年出栏89万头猪,今年预计可出栏95万头猪。1986年全县农民养猪收入1.7亿元,户均584元,比1982年增1.5倍。其他畜禽也随之猛增。1986年同1985年比,全县家禽饲养量增47%,产蛋量增34%,奶山羊增66%,肉兔增34%,长毛兔增一倍,牛增13.6%。
简阳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之一,虽然国家和地方投资已近260万元,但要形成产、供、销和加工一条龙,还需上千万元投资。靠县财政是显然不行的。实行产销结合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希望。1985年和1986年这个县仅生猪税利就收了910万元。
改革畜牧管理体制,许多地方都尝试过,因为牵涉面广,大家都感到难度很大,简阳县也遇到这个问题。他们在1980年曾设想把畜牧、食品、饲料、供销社等有关畜牧业产供销的单位,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牧工商公司,就因为各单位核算体制不一,部门间彼此的经济关系难以协调而作罢。后来简阳县认识到要突出重点,首先让“产销结合”方案出台。食品公司原封不动划归畜牧局,食品公司的业务指导资金与物资供应渠道、职工福利待遇等不变,从而稳定了工作秩序和职工队伍,终于达成了协议,实现了产销联合。随后,县领导又注意落实对畜牧、食品双方两利的原则,改革四年来,发展了畜牧业商品生产,富裕了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畜牧、食品双方职工的工资福利都显著提高,县财政、上级食品公司收入也有所增加,由于各方面经济上都得到了实惠,不但巩固了改革成果,还深化了改革。
深化改革,是在将部分来自畜牧业的资金积累用于完善瘦肉型猪基地县基础上进行的。按规定食品公司每年包干上交利润70万元的超额部分,县财政得35%,县畜牧局得5%,这两笔款的大部分,近两年已转作生产投资用。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组织区、乡两级畜牧、食品站(组)之间的产销结合,把体制改革推向基层,扩大了产销一体化的范围,并加强了对养畜户的系列化服务;另一个重点,是集中财力发展饲料、食品和副产品加工,把畜产品原料尽可能变成再加工商品,增加经济效益,开发更多的财路,支持基地县的建设。目前这个县的畜产品加工业已有5000人左右,仅仅是初具规模,潜力还很大。以猪皮为例,年产几十万张,因县里不能加工只好运销外地,如把这些猪皮加工成皮革,再发展系列化的皮革工业,大有可为。据县畜牧局计算,将来与畜牧业有关的各项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起来,至少可以安排四五万农村剩余劳力,并能使畜牧业的收益成倍增长,逐步建成现代化的牧工商结合的产业体系。
简阳的经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人们还注意到,简阳的改革能取得成效,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用人得当。主持畜牧、食品两部门联合的县畜牧局长,曾担任过县供销社主任多年,既了解畜牧业,又懂得供销业务,因而能够得心应手地把畜牧业的产销工作统管起来。
我国的畜牧业管理体制是建立在统购统销、按计划进行产品分配的基础上的。如不改革,势必会成为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桎梏。改革的主要难点是部门间的利益之争。目前畜牧生产所得的资金积累和经济效益,大部分是在商业部门的流通环节体现的,要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势必要触及商业部门的利益。因此,从“产销结合”入手,易于上路,这应该是简阳县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