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远古的回声——现代化进程中的民间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远古的回声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间艺术
本报记者 祝华新
“请看这副挂脸:眉毛是两条鱼,这不是一般的鱼,而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鱼;炯炯发亮的眼睛,是太阳神;虎脸的造型,是虎文化的表征;过去逢年过节舅舅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外甥,这又是母系社会的痕迹……”
在中央美术学院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杨先让教授韵味悠长地品读着对面墙上的凤翔挂脸。民间艺术是古文化的心理积淀。那些剪纸、竹编、草编、蜡染、蓝印花布、风筝、泥塑、民间玩具,就象一部活在民间的华夏文明史。
人心不古
然而,如今恐怕没有哪位舅舅给心爱的外甥送挂脸了,所以它只能孤零零地挂在少数知音的墙上。有什么法子呢?孩子们更喜欢阿童木、唐老鸭等卡通人与电动手枪。
商品经济越发达、交通越便利的地区,往往也是民间艺术萎缩得越快的地区,而古风犹存是以闭塞、落后为代价的。时下年轻人心眼活了,师承这种“土得掉碴”的玩艺,还不如当“摊爷”、“倒爷”赚钱呢。不少老艺人人亡技绝。最致命的冲击还是民俗与文化心理的变化。刚刚开始摆脱衣食之虞的中国人,为域外科学文明的高度成就所震慑,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人们梦寐以求的,是那些光洁的、流线型的物品和陈饰;而与昨天联系在一起的民间艺术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毫无意义的历史包袱。千辛万苦地筹办一个民间艺术展览,光临的通常只有两类人:专业工作者与寻觅“东方风情”的高鼻梁游客。
缪斯之辨
这种文化心理的不平衡,文化界也难以免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的李寸松谈到,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偏爱文人书画的国度。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正史与野史都不屑记载。象剪纸,尽管每年数以千万计地产生,唐朝却只留下一张而且流落东瀛,明朝的剪纸则荡然无存。
近代西洋艺术传入后,人们更形成了这么一种心理定势:民间艺术是幼稚的、粗野的,尽管它延续了几千年并不断发展;美术学院的4年寒窗可以造就一个艺术家,而那些四五岁起就学艺的村姑却不可能与缪斯结缘;只有讲比例、学透视、练写生、作石膏才是艺术传授的正路子,而民间艺术重口传、心会,强调悟性却是邪门左道,尽管后者更能体现艺术的朴实与神韵。
那么,难道只有美术学院这种范式产生出来的才是艺术?艺术的天地太广阔了,哪能就是那么几点笔墨?杨先让教授的见解不乏科学家的犀利。民间艺术有特定的技法、特定的哲理、特定的审美情趣,与文人士大夫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在艺术上是等值的,且不说它还是一切艺术的“母体”。
莫为子孙诟
非洲木雕曾令毕加索惊异,抄抄拣拣,就变成了立体派。中国文化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线的文化,又有中原文化、楚文化、苗文化等不同渊源,从中一定能够产生扎根于古老的文化传统、现代感又特别强的新造型艺术。它不排斥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但气质绝对是中国的,乡土气息浓极了,民族气息浓极了。杨先让就是怀有这种信念与期待的人们中的一个。他认为:只有在民族的经济水平与文化素质提高后,国民才有可能从容地反思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但是我们不能等到那时候才回过头来抢救这笔遗产。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本来就应该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敏锐的外国艺术家开始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寻求新的灵感。要当心重演仰韶文化由瑞典人最早发掘、敦煌宝库由英国人最先发现的耻辱。未来的毕加索理应是黑眼睛、黄皮肤的。
全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今年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杨先让出任系主任后,就采取了一个?俗的举动,把延安的6位老大娘请来开剪纸讲座。
由已故画家江丰生前提议,1982年成立的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征集到2万件民间艺术品。
西安、北京等地开发民间艺术品,促进着旅游业和商品生产的繁荣。
传统民间艺术的式微难道是不可避免的吗?就看我们有没有变古为新的愿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