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新形势下的法苏关系——希拉克的莫斯科之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8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新形势下的法苏关系
——希拉克的莫斯科之行
本报记者 张启华
法国总理希拉克结束了对苏联的3天正式访问,于5月16日晚回到巴黎。这是一次受到舆论普遍关注的访问。裁军与安全问题、双边经济贸易问题是此次会谈的重点。
从法苏领导人向记者发表的谈话看,双方对直接、坦率的对话,增进彼此了解表示满意。苏方认为,这一会晤是“有益的”、“积极的”。希拉克说,主人已更好地了解了法国的立场。他对苏联进行的改革,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会谈中,双方主要的分歧并未消除。争执焦点集中在欧洲导弹问题上。当前,对此问题,西方消息传出苏联同美国已基本达成协议。但西欧却迟迟未作出答复,这使美苏双方,特别是苏联,急不可耐,在苏联看来,减少西欧的阻力,争取法国支持是很重要的。但法国一直犹豫不决,它象其他西欧国家一样,对美苏协议怀有疑虑。因而即使在希拉克作客期间,苏联舆论也不放松对法国立场的抨击。而法国则坚持裁军不能损害安全的立场,担心消除欧洲导弹可能使东西方力量失去平衡,并威胁到它的独立核力量的存在与发展。因此法国在赞同全部撤销欧洲中导过程中,要求保存部分短程导弹。法国还特别强调,它的核力量不能放到美苏日内瓦谈判桌上。希拉克总理在莫斯科的有关谈话,语气稍为缓和些,但内容依旧,立场没有丝毫松动。据透露,希拉克的讲话稿事先曾送爱丽舍宫过目,以示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总统府和总理府的立场是协调一致的。面对法国的这种立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当着希拉克的面不客气地说:“法国的政策带有令人不安的因素”。为此,西方记者评论说,希拉克在“冷落”的气氛中同主人就裁军问题进行了“相当尖锐的交谈”。
法苏贸易关系问题是会谈的另一重要内容。1985—1986年度,法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高达76亿法郎,出口下降了38%,贸易关系因而一度恶化,双方于去冬今春采取了一些措施之后,贸易关系又逐渐好转。此次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一项20亿法郎的财政协议书。对此,观察家们的评价是:这次访问所能体现的成果是很有限的,不过,不能要求一次访问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人们看得清楚,法苏领导人从各自需要出发,目前更多的是想确立一种和解的气氛,而不是通过磋商、妥协,谋求共同的立场。人们注意到,希拉克访苏前夕,法国发布了一条消息,为不久前被驱逐的几名与阿丽阿娜火箭间谍案有关的苏联人开罪,似有意为此次访问缓和紧张气氛。14日晚,戈尔巴乔夫也意外地出席了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举行的欢迎晚宴。从日程安排上看,客人有机会会见萨哈罗夫并参加“持不同政见者”的早餐会。巴黎的报纸说,这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是,法苏领导人的“交谈是友好的,而立场却是坚定的”。
由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它所奉行的对外政策,多年来法苏关系的发展一直超出双边的范围,而含有广泛的因素。在美苏急于就欧洲导弹达成协议的背景下,法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与挑战。希拉克在莫斯科表示,法国与西欧其它国家情况不同,它不想把自己的立场强加给别人,而愿意同西欧国家磋商取得共同的立场。在英国、联邦德国对裁减欧洲导弹的立场已经或者可能出现松动的情况下,法国该怎么办?它有没有可能也进一步松动?苏联也许正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本报巴黎5月1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