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价格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9
第2版(经济)
专栏:谈谈物价问题

价格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张卓元 温桂芳
价格是调节商品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它涉及到国家与企业、国家与农民、企业与企业、工业与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在我国,价格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当价格能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时,它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价格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时,它就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对价格进行调整和变革,使价格体现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发挥价格促进社会生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价格仅仅被当作经济核算的工具,价格形式单一,管理僵化,价格不能随着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许多产品基本上是“一价定终身”,价格长期严重偏离价值,价格的功能被严重扭曲,价格信号失真,起不到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反而成为发展生产的桎梏,致使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长期畸形发展。有的产品,由于价高利大,企业争相大量生产,供过于求,造成积压浪费;有的产品则因价低利微,甚至亏本,企业不愿生产,致使供不应求,断档脱销,许多人民生活必需品长期实行凭票限量供应。此外,由于价格不合理,挫伤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积极性,结果有的产品质量、品种、花色、式样几十年一贯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些都是大家亲身体会到的。所以,价格改革也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措施,对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同时对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放开放活了一部分产品的价格,使价格体系逐步向合理的方向转变,价格开始发挥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整和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虽曾多次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但由于提价幅度小,间隔时间长,农产品收购价格长期偏低,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都提高得很慢。直到价格改革前的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仅30477万吨,平均每人319公斤;棉花产量216.7万吨,平均每人2.3公斤;油料521.8万吨,平均每人5.5公斤。这三种主要农产品都不能自给。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通过多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这几年的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1986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942亿元,为1978年的2.7倍,“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8%。现在我国已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其他农副产品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是相当不容易的。
第二,通过价格调整和改革,调整和改善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之间由于价格不合理而造成的苦乐不均的状况,有所改变,这就为生产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以煤炭为例,过去价格长期偏低,在全国十几个工业部门中,煤炭部门的资金利润率最低,多数企业亏损经营,而且产煤越多,亏损越大,煤矿生产积极性不高,全国原煤产量长期徘徊不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短线产品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先后于1979年和1984年两次调整了煤炭价格,允许一部分超产煤等按市场价格销售,加上其他措施及自主权的下放,使煤炭企业有了活力,煤炭产量有了较快的提高。到1985年,全国原煤产量已达8.72亿吨,比1978年增加2.54亿吨,增长41.1%。现在,煤炭供求已大体平衡。
第三,价格调整和改革,使工农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同价格改革前比,现在消费品供应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改变了过去有价无货、商品匮乏的状况;二是有些商品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三是改革前基本属于空白的一些耐用消费品,这几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按年产量计算,1986年同1978年比,家用洗衣机从0.04万台猛增到899万台,家用电冰箱从2.8万台增加到224万台,电视机从51.73万部增加到1447万部,其中彩电从0.38万部增加到414万部,录音机由4.7万台增加到1639万台。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我们说价格改革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并不是说改革的每一项措施一出台,都能立竿见影,成效即现。价格改革对于生产的促进作用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是由于:第一,价格的调整或放活,虽然会刺激生产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搞活经济,但有些产品,例如钢铁、石油、电力等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扩大再生产需要大量投资,企业积极性再高,也要受国家财力、物力及自身能力的制约,而且,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周期较长,即使有能力增加投资,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因而价格对某些产品生产的促进作用,如果就短期看,是有限的,可能会与人们的愿望有一定差距。第二,发展生产、增加产量,对某些产品来说,不仅受资金的制约,而且受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条件的制约。例如,有些短缺的名优产品,在质量差价拉开后,企业提高了增产的积极性,但又受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运输乃至资金、技术、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也是为什么去年放开七种工业消费品价格,拉开质量差价后,一些名优产品虽然增产不少,但仍然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第三,价格改革要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必须有其他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就会削弱价格改革的积极效应,甚至会抵消价格改革的作用。所以,单靠价格改革孤军奋战,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这几年,各项改革之间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改革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价格改革在某些时候效果不够显著的重要原因。
总之,这几年来的事实,已经充分显示了价格改革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将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发展。而我们对于价格改革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的深化也将逐步加深。我们不应要求改革的某一项措施都要“立竿见影”,也不能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容易;更不能对改革的效果要求过急过高。不然的话,当改革的进程一时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效果,或不尽如人意时,就有可能使希望变为失望,由失望转为埋怨,影响了对改革的支持和放松了改革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