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民族风情唱不尽——记作曲家田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9
第8版(副刊)
专栏:

民族风情唱不尽
——记作曲家田丰
张昕
别看中央乐团的作曲家田丰已年过半百,而且在乐坛上成名多年,但有时还是有些腼腆,尤其害怕别人来问他有关创作体会一类的事。然而,当一个个音符从他的笔端跃出的时候,他的语言便会变得异常丰富,如同江河般奔腾流淌;他的情感也会变得热烈洋溢,好似盎然的春意勃勃而发。不过,这语言是音乐的语言,这情感是创作的情感。
30多年来,他正是用多变的节奏、多彩的旋律、不断更新的音乐语汇,在火热的生活感召下,凭着他对艺术的深挚追求,写下了200余部各种形式的作品。其中,交响合唱《大凉山之歌》、《为毛主席诗词五首谱曲》、交响诗《刘胡兰》、交响随想曲《彝寨行》、歌剧《大野芳菲》等,已成为名作。在他年仅23岁时创作的第一部民族器乐曲《舟山锣鼓》,还在1957年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作品比赛金奖。他不仅善于在气魄宏大的合唱中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而且也长于在一些细腻委婉的歌曲里体现情绪。他为电影、电视剧配的《年轻的朋友》、《何日再相会》、《小城细雨》等,流传很广,很受听众喜爱。
在田丰的创作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为什么他在这方面的兴趣如此浓厚呢?他曾告诉我,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反映民族精神风貌的时候,是离不开少数民族的。他曾去过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深为他们朴实的情怀、坦诚的性格,特别是音乐艺术感所吸引。他说,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创作素材,象一颗颗深藏着的明珠一样,如不挖掘出来,展现光彩,那就太可惜了。他还认为,由于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宗教意识都很独特,色彩非常强烈,所以用音乐创作来表现往往比较深透,可以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显示中国文化的底蕴。从前年开始,田丰花费了一年的心血,创作了大型合唱组曲《云南风情》,从不同的生活角度,以明澈的音乐谱写了云南白族、景颇族、彝族、傣族、纳西族等五个兄弟民族的风俗和情趣。这部作品塑造了一种清新的音乐形象,技巧上也显得十分成熟,在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中独占鳌头,获唯一的一等奖。
30多年来,我国的音乐界已创作了不少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佳作,但田丰的《云南风情》却能一跃而上,产生出不同凡响的强烈效果。其奥妙,主要在于他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有深刻的切身体验。他说,我们了解少数民族,不仅要了解他们的饮食、服饰、习惯、环境、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体察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情绪特点等特定的文化氛围,还要把所有的素材都升华为自己准确的艺术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在作品中把他们的民族意识强烈地表达出来,使作品具有完美的民族风格。
有人曾对田丰音乐创作作了如下总结:他尊重传统,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精神;他重视生活,坚持在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他刻意求新,力图民族音乐和现代技法的完美结合;他勤奋进取,勇于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中顽强探索。我想,凡是熟悉田丰、理解他的作品的人都会同意这些观点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