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小岛“科技热”——莆田县湄洲岛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通讯

小岛“科技热”
——莆田县湄洲岛见闻
新华社记者 李承祖 王建勇
东海上的湄洲岛,和大陆上的农村一样,也有阵阵“科技热”。
湄洲岛属福建省莆田县所辖,面积仅17平方公里,在中国地图上,它小得就象一个逗点。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小岛上,祖祖辈辈依靠原始捕捞为生的渔民们,如今建立起滩涂养殖、海洋捕捞、农学、医学卫生等7个科技小组,并办起一个紫菜研究会,开始跨入用科学指导生产、生活的时代。就拿紫菜研究会来说吧,它已经成为小岛新生产力的代表了。
俗话说:靠海吃海。湄洲岛周围有6000多亩滩涂,发展水产养殖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缺乏技术,直到1982年,被利用的滩涂仅有15%左右。这一年,尽管全岛出动了五六百条渔船捕鱼,人均纯收入才达到160元,数千户渔民仍处于贫困之中。1983年9月,养殖能手王文彪发起组织湄洲岛紫菜研究会,自告奋勇担任理事长,划出自己养殖的一片水面作培训基地,采取试验、示范、推广齐头并进的办法,带领渔民开发滩涂,养殖紫菜。一时间,“紫菜热”风靡全岛,涌现出126个紫菜专业户,6000亩荒滩中,4200多亩养起紫菜。
“紫菜热”刚刚兴起,研究会就预见到随之而来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他们首先办起了一个1700多平方米的紫菜育苗室,解决了种苗问题,然后建立起技术咨询服务部,为养殖户解答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接着,设立了紫菜防病测报点,随时预测和通报各种疫情和防治办法。研究会组织力量,开办了7个紫菜饼加工厂,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内地。去年,湄洲岛紫菜产量达80多万公斤,产值达240万元,加上其它收入,全岛人均纯收入500多元。
靠科技,昔日的荒岛变成了宝岛。
人们登高眺望全岛风光:山腰上金黄色的大田之间,那一片片蔬菜试验田显得分外葱绿;海边滩涂上,养殖专业户正忙着收海蛎;远处,小岛的运输船队满载海产品,破浪驶向大陆……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