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四十亿元引来的思考——先富者种种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2
第2版(经济)
专栏:

四十亿元引来的思考
——先富者种种之三
本报记者 戴玉庆
到去年止,1900万个体经济从业者已向国家缴纳了40亿元税金。换句话说,对于国家来讲,发展个体经济是“无本生意”,不用投入,即有产出。如果说国家投入了什么,那就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
在个体户中间,许多人在从事个体经营之前,在国营企业或“大集体”中做工,受“大锅饭”、“铁饭碗”体制所累,劳动效率甚低。当然,这些人中确有私心严重者,为公家干活,有劲不多使;而一旦干上“个体”,竟可以“鸟为食亡”。但是,多数个体户思想觉悟同常人相同,少数人甚至高出些许,他们在“大锅饭”体制下想多干而不能。
北京有位姓张的个体商业公司经理,今年42岁。20岁时他就职于一家国营工厂,曾为抢救国家财产大面积烧伤。国家医院从死神中把他抢救出来,从此他就认为“第二次生命”是企业所给,虽然身体不支,仍拚命干活。
张擅长绘画,能在一件不起眼的手帕上绘凤描龙,使小小绢头身价陡增,颇受外国人青睐。可是,正当他尽力向企业报恩时,厂长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悠着些劲儿吧。国家计划又没有安排咱们厂生产那么多手绢,干它又有什么意义?”于是,这位可爱的青年一个月的产值最多只能干到270元人民币,那已是全厂的上限了。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感觉到大干一番的时机来了,主动退职从事个体手工艺。他早就发现绣画工艺品在北京各大宾馆畅销,于是就与宾馆经理们签订了供货合同。从此,他蹬着平板车四处拉料,把一捆捆布垛扛到几层楼上,在家中不分昼夜地干起来。结果,第一个月的产值即达5000多元。
现在,张经理已经积累起4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开办了一家富有特色的商业公司,产品招引了一批批外国旅游者驻足。周围的个体户们也都十分钦佩他的干才,并以能够发展到张这样的程度为奋斗的目标。然而,这些个体户和张本人又都感到一种忧虑,因为要把生意做大,靠“个体”经营无论如何使不上劲儿,即使再请七八个帮手,生产关系还是束缚生产力。要大干,就得扩充劳力,而一旦帮工多起来,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就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户”了,而成为一种“私人企业”。目前,理论界对“私人企业”看法各异。因此,现在有一批能干的个体户一旦赚够十万八万之后,就徘徊不前,有的甚至靠剪息票吃吃喝喝。就创业的心境说,他们当然还想大干,但又对于前途捉摸不定。张经理也有同样的顾虑。目前,他正着手创办一家毛纺厂,并准备稍后就把该企业移送民政部门,作为专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集体福利企业。
去年全国个体经济缴纳的40亿元税金只是一个小小的暗示,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对个体经济的存在作出足够的论证,打消他们的顾虑,今后几年内他们就一定会为国家创造几倍于40亿元的新财富。最近,有一位政治上很敏感的个体户告诉我,他听到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词,并且讲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很是高兴。他告诉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是有用武之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