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种粮何以吸引人——评探索土地经营规模的意义和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2
第2版(经济)
专栏:

种粮何以吸引人
——评探索土地经营规模的意义和方针
本报评论员
种地打粮,赚不了大钱,不如务工经商划算,这是农村许多地方流行的一种看法。但也有不少地方,农民自己用实践推翻了这种看法,得出相反的结论。嘉鱼县合镇乡即是一例。
合镇乡农民为什么纷纷争包粮田?农民答得干脆:“种田划得来”。为什么他们“种田划得来”?这个乡的事实证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出效益。一个农户本来可以种三四十亩或者更多一点的田,却只种了七八亩,既窝人工,又发挥不了机械化等先进技术的作用,是很难有高效益的。改一改,让经营农田的农民扩大到能施展身手的规模,情况就不同了。合镇乡的实践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使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应当积极进行探索。
人多地少,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每个农户平均经营的耕地还不到8亩。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确立,是农村经济改革的一大成果。它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个体制,绝不搞“归大堆”。但现在的家庭经营规模太小,从长远看会影响农业进一步提高积累水平和技术水平,需要逐步加以扩大。这种扩大并不是要打破家庭经营的形式。合镇乡不就是这样吗?土地经营规模大了,经营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这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一。
“既然经营规模大效益会好,为什么不马上推广呢”?形成土地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以合镇乡为例:一是那里工商业比较发达,有四成的农民不再指着“土里刨食”了;二是不少去做工经商的农民愿意退出他们承包的农田;三是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得到必需的社会化服务,顺利地进行生产。水到渠成。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局面,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性急,不能简单从事。一个大前提是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离土谋生。就全国来说,这决不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能完成的。因此,在探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发展时,必须采取十分稳妥的方针。目前,在多数地方尚不具备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怎么办?一是在这些地方大力组织机耕、灌溉、植保、制种等共同服务,以实现一定的规模效益;二是在有条件扩大经营规模的地方先做起来,如大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地区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