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一个巨大的经济舞台——访三线企业的见闻和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3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个巨大的经济舞台
——访三线企业的见闻和启示
本报记者 林晰 季音
四川,曾给人留下两个很深的历史概念:一是“天府之国”,二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今的四川,令人深切关怀的,却是经过千辛万苦建设起来的三线企业,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乍暖还寒时节,记者来到了四川,这是我国三线建设的心脏地带,尽管西南大地阴雨连绵,阵阵寒气袭人,但三线企业转轨取得的成就却给人带来了暖意。
藏龙卧虎鲜为人知
三线建设,是我国60年代中期开始的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国家在三线地区的川、黔、滇、陕、甘、豫西、鄂西、湘西等广大地区,集中力量建成了一个后方基地。这对我军现代化,加强国防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改善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赢得今天的国际地位,同三线地区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然而,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长期来却鲜为人知:
——从建国以来计算,国家在三线地区先后投入了近2000亿元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原值约1400亿元;
——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职工1600万人,均占全国的1/3;
——形成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包括核能、冶金、航天、航空、造船、电子、化工、机械等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
——具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仅军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16万人(其中不少是高级技术人才),约占职工总人数的15%,其比重大大高出全国其他地区和行业;
——交通建设以铁路为主,建成了川黔、成昆、贵昆、湘黔、襄渝、焦枝、阳安七条干线,通车总里程近5000公里。……
开放、改革的劲风吹拂神州大地,也吹进了西南莽莽群山之中,昔日封闭的企业群体,逐渐被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许多国内外专家考察了三线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之后,惊讶地说:“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包袱和财富之争
如何看待三线建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议论:有人说,三线企业是个包袱;也有人认为,三线形成的巨大生产力是个宝。究竟是包袱还是宝,若是包袱该如何甩掉,如果是财富又应当如何去利用和开发呢?
在成都,我们带着上述问题,访问了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庆。原来,三线建设的主要出发点是准备对付外来侵略的突发事件。从历史的观点看,当时的一些措施是正确的;从全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也是必要的。但建设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和“左”的错误的严重干扰,导致不少失误。这主要是:缺乏总体规划和综合平衡,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布局过于分散,加之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钻山太深,没有城市作依托,“孤掌难鸣”,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所必需的产供销外部协作条件;也正由于不少企事业分散在深山沟里,每一个企业都各自形成一个封闭型的小社会,因而生产成本高,职工生活相当困难。特别是一些企业,由于选点不当,国家和地方每年要耗费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来加以维持。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之流的“业绩”。当前的问题是要抓紧调整改造,着力于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环境,千方百计增强企业活力。这么办了,就可以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周长庆说:“如果把三线工业看成是个包袱,那么包袱中所包藏的则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这么说,理由显然是充足的。因为三线建设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是国家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许多设备在国内是先进的,不少还是“独生子”;这里集中了国内许多优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上千万的职工,他们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是高的。这犹如是蕴藏在祖国内陆的“黄金矿床”。事实是最具说服力的,记者在三线地区欣喜地看到人们正在为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风景秀丽的峨眉山脚下,我们参观了核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在这里建起的我国最大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它是我国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实验、运行的综合性基地。近几年来,这个院在军品任务压缩、科研经费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开始着手把核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去。王副院长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创业’”。目前,他们已完成对海南岛和西藏地区的小型核电站初步设计,同时把核技术的应用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扩散。该院第一研究所反应堆生产的同位素产品,近几年来无论在质量、数量或品种上都在稳步上升,其中各种高比度的医用钴源、工农业和科技用的钴源、锡—铟发生器、碳14标记物等产品已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该院的第四研究所利用核燃料烧结技术开发出来的彩釉砂(一种建筑用的装饰涂料,曾获国际尤里卡金奖),已成为支柱性民品。1985年参加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成交额达1495万元,这项技术向全国35家企业转让,获取转让费93万元。
象核工业部一院转产民品的企业,在重庆、成都等地区是不胜枚举的。三线军工企业“军民结合”的势头方兴未艾。当然,已经取得的成就同三线企业拥有的技术、设备力量雄厚的优势来比,其潜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引虎下山”“让虎添翼”
从经济发展的动态来观察,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以增强和发展,反之,就有可能萎缩。因此,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不仅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80年代初就把三线企业的调整和改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正在花大力气加强内地(三线)和沿海(一线)的经济联合,人们形象地把这些措施比喻为“引虎下山”、“让虎添翼”。
1986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了一次“发挥三线企业作用研讨会”,近200名专家、学者与会,提出了若干好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认为,尽管三线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后遗症”,但绝不是不治之症,只要经过调整和改造,三线企业是大有可为的。
搞好企业布局的调整,是发挥三线企业潜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那些钻山太深、布点不当,确实难以生存发展的企事业单位,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的办法加以逐步调整。调整的原则是:该关停的就不要搬迁,能迁并的就不要迁建,能就近搬迁的就不要远距离搬迁,能向中小城市搬迁的就不要向大城市集中,而且要把搬迁新建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因为一个企业的合理配置是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一般地说,工厂的配置应集聚、邻近交通沿线,而高技术产业和科研单位更要放在交通迅达、信息灵通的地方。“七五”期间,国家已确定先对121个骨干企业进行布局调整的方案。然而,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目前还存在着困难和阻力,只有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调整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总之,方针和原则已经制定,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抓落实,而不是“呐喊”!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三线企业只有在调整产品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要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据了解,三线地区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其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军工的50%,是国民经济和军工生产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挥军工企业的作用,而出路就在于走“军民结合”的路子。要加强这方面的宏观指导。军工发展民品生产一定要实行统一规划,上下结合,大中小并举的办法,把主攻方向放在发展高、大、精、尖、新的产品上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和重点建设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在宏观决策上,要把军工的力量充分运用起来。凡是利用军工力量可以生产的,就不要再铺摊子;凡是军、民用工业企业能够联合生产的,就不要重复建设;凡军工能够研制的,就不要再引进。重庆市是我国兵器工业的生产基地之一。这个市不少军工企业本着“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原则组织生产,成立了以厂长和总工程师为指挥的军品、民品两套班子抓生产,在技术力量和设备的使用上做到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由于努力改造和完善民品生产线,适销对路的产品,如重型汽车、微型汽车、火车车皮、自行车、摩托车、煤炭和石油开采机具等民品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去年全市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产值的比重已占到总产值的63%。
加强内地和沿海的经济技术合作,是发挥三线企业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件事抓好了,无异于是猛虎“下山”又“添翼”。记者在成都参加的一次一(沿海)、三线地区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座谈会上发现,这种合作的前景十分宽广。广东代表反映,高倍显微镜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上海代表则说大功率的推土机国内外市场上紧俏,河南代表当即表示,上述两种产品在豫西地区的企业中能够大批量生产。看来,这种一、三线直接对话的方式很好。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加强一、三线结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和内地经济的开发,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
应当说,目前三线企业的调整和改造,尚属在原有体制范围内的小打小闹,真正要使强大的三线企业充分服务于国民经济,实现科技的战略转移,就必须真正地结束军民分割的局面,在体制上来一次深刻的改革。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对三线企业要进行统一的调整,坚决走“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路子。在调整中,需要给某些优惠的政策,使其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把生产搞上去,把职工生活安排好,从而把成本降下来。这是治本之道、明智之举。也只有这样,三线企业所蕴藏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令人高兴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拉开了序幕。我们深信,三线基地这个巨大的经济舞台,必将为我国四化建设演出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