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关于推行承包制与改革投资体制的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4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推行承包制与改革投资体制的探索
杨培新
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窒息了企业的生机
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的一个矛盾是:一方面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另一方面财政统支的局面仍然存在。现在,中央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预算外资金已相当于国家预算的规模,而国家重点建设仍然由中央各部门安排和进行。不仅造成中央财政困难,也增加了企业的困难。
首先,在集中资金的要求下,向企业扩大征收各种税、利、费、债,削弱了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削弱了企业的造血功能。企业没有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不高,成本降不下来,经济效益低下。
其次,副食品、农副产品、部分小商品和初级产品自销产品的价格放开后,物价有所上升。企业原材料、电力、水费涨价,使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减少或亏损增加。
第三,中央统包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因财力有限,每年仅有一定的增长;而部门、地方、企业千军万马上加工工业,人民群众又大量购置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使得电力、原材料供应倍加紧张。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1980年焦点在消费品不足,近年来焦点在电力、原材料紧缺。
要解决企业的困难,真正把企业搞活,就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进行投资体制改革。过去我们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搞活细胞,乡村是搞好家庭承包,城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是,如果投资体制不加改革,细胞仍会处于窒息状态。这是近几年来企业日子不好过的重要原因所在。
投资体制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度集中的模式;另一种是在国家统筹下,企业、地方、部门分别投资的模式。不论是社会主义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过这两种模式。国外的情况表明,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是和战争、备战、统制经济以及指令性计划经济相联系的。而在国家统筹下,扩大再生产以企业为主体、公用事业以地方为主体、中央各部门负责跨省市的基础设施的体制,是与和平建设、商品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商品经济体制下保持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必然窒息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使社会扩大再生产难以顺利进行。当前企业遭遇到的困难,说明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已经不适应,而且损害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
推行承包制,实现投资体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之点,是把确保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摆在重要地位。为此,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留利水平。此外,要合理规定折旧率,折旧基金归企业所有,不得任意调用、集中,也不应对此征收基金。
我们曾经设想通过推行所得税制度来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企业盈利在缴纳55%的所得税以后,其余留给企业,其中大部分由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有赤字,不能减少收入,加以企业外部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又允许加征调节税。其后,又开征能源交通基金、派销国库券、征收教育附加等。加上地方、部门、街道的征收摊派,有些企业的纯收入实际上被拿走90%左右,与财政统收时期情况相差无几。
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试点的企业承包制、全行业投入产出包干制却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冶金、煤炭、石油、石油化工、铁路、有色金属、邮电、民航等相继推行全行业包干,自包投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而首都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攀枝花钢铁公司等试行的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制的效果似乎更好,其中又以首钢最为突出。
首钢1982年开始实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制,规定首钢每年利润上交递增7.2%,完成包干任务以后的利润全部留给企业,按六二二的比例提留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折旧基金全部留给企业,国家不再拨款。职工工资总额和实现利润挂钩,利润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8%。执行以来,取得了如下的成果:
(一)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增加了企业自我积累。
承包制必须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当前企业留利应当增加,但总的说来,不能用损害财政收入的办法来实现。首钢的承包制不是在企业现有的纯收入中进行再分配,要国家让税让利,而是用超过递增7.2%的利润留给企业的规定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多创造纯收入,从而既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又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积累。五年来,首钢利润上交年递增7.2%,产品税年递增19.83%,两者合计年递增13.08%,比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年增长10.3%高。首钢承包伊始,企业留利水平仅12.7%,它从增产超收中增加留利,使利润年递增20%,达到现在留利40%的水平。
(二)有效地进行了技术改造。首钢对现有的高炉进行改造,并把原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钢的转炉,改造为年产210万吨,提高生产能力2.5倍。850初轧机开坯能力年达196万吨,增加能力2.13倍。“六五”期间首钢自我投资12.56亿元,实现利税47.83亿元,以自己积累增加的固定资产达8.3亿元。
(三)实现了自我发展。1986年首钢产钢材291.9万吨,比1978年增加115.5%,大体上5年就翻了一番,经济效益居全行业之首。首钢还准备以自己的资金,在迁安矿区就地增设分厂,年产钢材300万吨。
(四)建立了消费基金自我控制机制。首钢工资奖金从1981年到1986年增长1.64倍。但是首钢并没有滥发奖金。人均创税利年递增15%,职工收入年递增12.9%。职工增收1元,增加税利7.66元。工资总额占实现税利的比例,由15.45%降到13.46%。
首钢的经验说明,推行承包制,既能够搞活企业,又能够有效地促进投资体制改革。
推行承包制的一个设想
改革投资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从中央向地方、向企业要钱,转变到向企业、地方、部门分派重点建设任务。要钱会损害企业、地方、部门的积极性,让企业和地方、部门承担一部分重点建设任务,则会把企业、地方、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不仅有利于打破财政统支的局面,加快消除财政赤字,而且可以改变目前高积累、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投资效益低下、重点建设重点浪费的状态。
推广承包制,可否考虑以下列五个方面为重点:
(一)原材料企业。
钢铁企业推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和部门投入产出包干办法,是很有成绩的。从1980年到1986年,这些钢铁企业没花国家投资,年产量就增长了1246.6万吨。如果对钢铁企业普遍推行承包制,不需要国家投资,在三几年内就有可能增产钢材2000万吨。
承包制同样适用于有色金属、化学工业以及其它企业。我国冶金、化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投资,已经有一定的设备,拥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只是由于“大锅饭”体制,窒息了企业的活力。应当通过推行承包制,使它的潜力迸发出来。
(二)交通运输业。
铁道部系统1986年推行承包,自包基建投资,没要国家一文投资,还给财政上交了营业税,这是重大的突破。各铁路局承包后,经营管理和服务态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前,要进一步推行铁路局投资经营承包制。铁路的投资权限应当下放给各个铁路局,国家只下达指导性建议。由铁路局承包投资,将自己的钱用于解决运输中的“瓶颈”问题,可以取得很好的投资效果。
铁路运输占全国运量的70%,铁路承包搞好了,运输问题的大头就抓住了。对于航运、公路运输、航空,也应推行承包,依靠挖潜来发展这些运输业,并完成财政上交任务。
(三)电力主要由地方承包。
广东省的电力和电网一直由省管理,现在省授权广东电力局总承包。每度电价两年共提高两分半,以此作为财政投资,“七五”期间可增加25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他们的方针是一家管理,多家投资办电。
现在,世界很多国家均由地方管理电力和电价。我国的电力供不应求,怎样才能使当地生产和生活用电的增长和发电设备的增长相协调?办法是让当地既管工业,又管电力供应,从体制上促使其尽可能就地自我平衡。地方按发电设备增长的速度,安排工业增长;按电力增长的需要,运用当地企业和群众的资金更多地办电,加速电力设备的增长。不但省要管电,市县也要管电。同时电价应下放给省市管理,因为省市既关心电价不要过高,又关心电价要够成本,以免电力企业亏损,影响发电能力的增长。中央电力部门主要抓全国的规划平衡,帮助地方规划和管理,并主办大型水力发电和核电站的建设。
这种地方电力自力更生经营模式,意味着调动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同时中央不再包各地的电力供应。这就节减了中央财政的电力投资,有利于消除财政赤字,有利于把电力搞上去。这可从广东、福建、江苏、山东、天津等经济增长速度快、电力严重紧缺、当地资金较为宽裕的沿海省市开始试办。
(四)专业银行省、市和地区分行实行承包制。
现在银行是按行政机关对待和管理的。银行设置网点,培训干部,实行电脑化的经营管理,都取决于财政机关的经费审批。财政管紧银行开支,似乎可以从银行多收一些利润,但实际上却因银行业务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加,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近年部分储蓄所承包以后,储蓄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应当在专业银行系统从省市分行和地区分行开始实行承包。根据这几年银行上交利润递增的速度,规定递增包干百分比,首先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超过上交的指标后全部利润留给银行,用于设置网点、训练干部、采用电脑以及职工福利。分行对支行、办事处也可以分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存可以多放,多收可以多支,多劳可以多得,使金融业迅速现代化,使银行今后可以不靠发票子而靠吸收存款来满足企业的各种资金需要。
(五)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和经费包干,三年不变,严格制止行政经费的畸形膨胀。
从1979年到1985年,行政事业费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3.6%,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1987年第一季度,行政事业费中的行政管理费比上年同期又增加27.7%,社会集团购买力增加26.6%。行政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79年为29%,1980年增为33%,1981年增为37.4%,1985年达43%。由于行政经费增长过快,即使企业承包减少了国家投资,财政赤字也难以解决。今后除文教科研卫生事业要发展外,所有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实行编制、经费包干,三年不变,节余留用。要下决心实行这项有利于消除财政赤字的重大措施。
实行承包制以后,中央重点建设投资必将大大节减。如果再把非生产性的行政机关编制和经费膨胀加以遏制,财政赤字的消除将得到切实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