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从美元猛跌看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4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从美元猛跌看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李庆云
自七十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解体以来,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制度时代。但这种制度也容易引起西方主要货币汇率大幅度波动等问题。为了稳定汇率,目前西方国家提出了建立“汇率目标区”等几种改革方案,但真正实施还困难重重。
几个月来,美元对日元汇率一跌再跌,连续刷新战后最低纪录。这一切都发生在西方六国财长会议就稳定主要货币的汇率、加强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等问题达成的卢浮宫协议之后,因此人们不禁要问: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出了什么毛病?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在七十年代以前,国际货币制度是一九四四年七月确立的所谓布雷顿森林制度。这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其它国家的货币通过与美元挂钩而与黄金相联系。进入六十年代,美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美元大量外流,人们开始担心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能否维持下去,一些国家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度下降。七十年代后,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更趋恶化,一九七一年首次出现逆差,当年,美国突然宣布美元贬值,停止按官价兑出黄金,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一九七三年,美元第二次贬值,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用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制度宣告解体,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时代。
实行浮动汇率,减轻了美元危机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威胁,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汇率大幅度波动。
浮动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决定。与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国际贸易差额、资本流动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汇率变化的预期等都对汇率波动起作用。此外,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也会影响汇率的稳定。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多危害。它增加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使储备货币的管理变得更为困难;它刺激外汇投机交易,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汇率的波动,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汇率的剧烈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打击尤为严重,这些国家的国际金融业不发达,难以抵消汇率波动的风险。
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中,要求稳定主要货币汇率的呼声日益高涨,寻求稳定货币汇率的方案也就成为改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议题。
方案之一是实施“汇率目标区”。这是法国最早提出的,主要内容是给货币规定波动的上限和下限。这一建议得到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但遭到英国、西德和日本等国的反对,美国也不赞同。反对者认为这一建议不现实,汇率波动的目标区难以确定,即便能够确定也无法维持。因此,这一方案看来在近期中难以实行。
方案之二是十国集团提出的“政策目标指示器”,这一建议认为单靠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足以保证汇率的稳定,根本措施在于使有关国家的经济保持稳定,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得到协调。因此,应根据一系列的政策指标,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指数协调有关国家的经济政策,并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作用,以形成合理的汇率并使其保持稳定。
这一建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中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在卢浮宫协议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卢浮宫协议的产生过程及公布以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达成协议既不容易,实现协议更为困难。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道路崎岖艰难,汇率稳定和政策协调也远非一帆风顺。
就稳定现行汇率来说,当前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其一是把汇率稳定在什么水平,是稳定在年初巴黎财长会议时的水平还是目前的水平,有关国家的想法并不一致。其二是美、日等国对稳定汇率的承诺和事后的实际言行相脱节。这两个问题对汇率稳定很不利。
卢浮宫协议规定运用各种经济指数对各国中期经济目标进行协调,但是,如何协调,还有很多难题尚待解决。同时,政策协调的实质问题是利益的协调,协调本身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其中,贸易保护是最为严厉、有力的一手,放任汇率变动如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跌也成为一种武器和策略。从目前来看,美日之间能否达成妥协,则是近期中政策协调和汇率稳定成败的关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