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在国家利益的天平上——上海经济区纺织业“双增双节”采访札记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5
第2版(经济)
专栏:

在国家利益的天平上
——上海经济区纺织业“双增双节”采访札记之三
新华社记者 徐机玲 纪静如 吴复民
国产染化料出国兜一圈,然后身价百倍地“返回故里”。记者在上海经济区纺织业采访,屡屡见到这样的怪事。
福建省南平针织厂从香港客商那里进口一批KNG活性染料翠兰。化验分析现了原形,它竟是上海染化一厂的产品。这种染化料在内地市场每吨售价31000元,经客商倒卖,每吨价格提高到83000元,白白让他们赚了大钱。江苏省许多纺织印染企业发现,他们从英国卜内门染料公司进口的托拉斯黑染料,其中作为拼色主要成分的HGL分散兰染料,也是国内的出口产品。这种染料国内售价每公斤20元,外商买去经过简单拼色,售价高达每公斤40美元。
造成这种不正常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一些化工企业为了部门、企业的局部经济利益,不顾国内市场需要,大量出口染化料及染料中间体,造成国内染化料严重短缺。一些不法外商则乘机从我国低价购进染料及染料中间体,改头换面后再转手高价卖给我国,从中牟利。我国一些纺织企业因“等米下锅”,不得不以高于染化料出口价几倍的价钱进口染化料,眼睁睁看外国人赚我们的钱。
由于染化料出口失控,已使国家利益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有关部门统计的数字表明,出口一吨染料中间体,平均创汇1500至1600美元;出口一吨染化料,平均创汇4000美元;而用一吨染化料则可印染30至40万米绸布,创汇20至30万美元,效益高出数十倍。显然,在国家利益的天平上,应该首先满足国内纺织业的需要,多余部分再出口。否则,只能是因小失大。
遗憾的是,许多热衷出口染化料的企业并没有认真算一算这笔账。据悉,今年染化料及染料中间体的出口量分别比去年增长80%和140%。
经济界人士认为,染化料进出口失调的突出矛盾,反映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诸多弊端。由于各部门、各企业都各自为政,各算各的账,必然是顾了小家,导致国家利益的天平“失重”。他们建议国家经济领导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搞好计划调节,共同维护国家利益,避免肥水外流。
(内销转出口,出口后又“返回故里”。一出一进,客商用“大陆货”赚了一大笔“大陆人”的钱。这种损失不是太窝囊了吗?其实,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协调,加强横向联合,杜绝这类现象是可以办到的。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