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远航者的足迹——董纯才和中国的科普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远航者的足迹
——董纯才和中国的科普创作
袁清林
读了《凤蝶外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使人感到作者董纯才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科学修养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他的著译作逾200万字,我想象此人一定身材高大。见到他,才发现他的身材并不高,多少显得有些瘦弱,怪不得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第二次见到他时开玩笑说:“董纯才同志,你还是这么矮呀?”当时他已经37岁了。
董纯才是湖北人。大学读教育学。早年曾追随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1931年又协助陶先生创办自然科学园,开展科学下嫁运动,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普及运动。从此,他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不久,又创办了儿童科学通讯学校。50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科学文艺作品,首次将法布尔的《科学的故事》、伊林的《人和山》、《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等世界科学文艺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
1982年秋,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秘书长王麦林同志对我说,董老到辽宁章古台视察,发现那里治沙造林的成就值得一写,希望科普创作所的人能去深入采访。我们去拜访他时,他同我们整整谈了一个下午。他并不特别幽默,但很喜欢讲故事,他说一个曾给他看过病的医生告诉他,是看了他译的《人和山》以后来到延安抗日根据地的。他就是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来说明科普值得干一辈子的道理。
在科学和文艺结合的创作道路上,董老始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开拓者、进取者。30年代初,他一边翻译伊林的作品,一边进行艰苦的探索,从借鉴到创新,从枯燥无味的平铺直叙到采用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创作各种小品和故事,在中国科普史上留下了前进的脚印。他在30年代中期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创作,坚持深入生活,形成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独特风格。他的名作《凤蝶外传》、《马兰纸》、《一碗生水的故事》等,已成为中国科普文库中的珍品。
 董纯才1937年到延安,一直从事党的教育工作。解放后不久,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和副部长,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79年中国科普作协成立,他被选为第一任理事长。他热心培养中青年作者,倡导为青少年创作更多的科学与文艺相结合的作品。近年来他整理出版了《董纯才科普创作选集》、《董纯才科普文稿》、《远航诗抄》等著作。他虽已82岁高龄,但仍在不停地笔耕。正如他的《远航》诗说的:学海茫无际,远航扬征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