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28
第5版(理论)
专栏:党史人物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
李坚 曾庆榴
编者按:从今天起,本报开辟《党史人物》专栏。这个专栏将选择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为革命做出贡献而又不大为人们熟悉的若干人物,分别做些介绍,借以缅怀先烈,启迪后人。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可能为每个人物作传,只能就各人的不同特点,介绍人物的一个侧面或若干片断。对这个专栏刊出的文章,希望读者提出意见,以便不断改进。
杨匏安是“五四”时期中国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
杨匏安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他在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横滨,半工半读,从而初步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的学说和社会思潮。
杨匏安归国后,1918年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这一年他开始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曾撰写了农村反封建题材的小说《王呆子》。这篇小说热情歌颂了农村雇工反抗封建剥削者的复仇行动,在“五四”前期的中国文坛,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
《广东中华新报》是当时广州一家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报纸。在北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家报纸从1919年6月起,创设《通俗大学校》副刊,以介绍科学知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1919年在世界革命潮流和五四运动的激荡下,杨匏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为《广东中华新报》撰写了五十余篇近十万字的文章,介绍西方心理学、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各种流派,为华南地区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发表了两万多字的《美学拾零》,分别介绍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十多位西方著名学者的美学观点,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思潮的文章。
从1919年7月起,杨匏安又以《世界学说》为总标题,发表了41篇共两万多字的文章,分别介绍了西方各种哲学、社会科学观点,其中包括唯物论、唯心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实证论、机械论、实用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等等。内容所涉,几乎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流派。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有助于人们大大开拓眼界,了解各种思潮、学说,进而加以比较分析,作出选择。
10月间,杨匏安发表了《社会主义》一文。文中简要地介绍了欧文、圣西门、傅立叶、普鲁东和马克思等人的社会主义学说。在谈到马克思时,他赞扬《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并指出:“近代生产事业,虽以资本制度而益形发达,然今日贫富之悬隔,及社会上各种罪恶,莫不由是而生。然则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这些观点表明,杨匏安在这时已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实践意义了。
在《世界学说》栏目中,篇幅最长也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这篇文章连续刊登十九天次,与李大钊11月在《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六号上发表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差不多同时问世。它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杨匏安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始就热情地赞颂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他说:“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而德国社会民主党,且去来查尔(按:即拉萨尔)而归于马氏,在近世社会党中,其为最有势力者无疑矣。马氏以唯物的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纬,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态之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由发表《共产党宣言》书之1848年,至刊行《资本论》第一卷之1867年,此二十年间,马克斯主义之潮流,达于最高,其学说亦以此时大成”。
杨匏安在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自马克斯唯物的历史观既出,其于社会科学之意义,固在于指示社会生活的规则,此其所以为极有用之史学方法,又为空前的社会哲学欤!”该文还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论。他指出资本家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近代社会阶级冲突的根源。工人阶级“一旦群起而取得国家之权力,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脱去资本家之羁绊,恢复各人之经济自由,此为解决社会经济的矛盾之唯一方法,亦即近代社会经济制度所必有之结果,是固循社会演进的程序而自然发生者也。”
《马克思主义》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杨匏安已由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他的宣传活动,不但对当时正在深入发展的华南地区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而且为其后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
杨匏安于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以更高的热情,继续开展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1922年2月,他为青年团广东支部的机关刊物《青年周刊》创刊号撰写《宣言》,公开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斯主义”;因为它能“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尤其可贵的是,这篇《宣言》已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合乎我国国情的革命策略思想,指出中国是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出自农民之手,除了注重劳工运动外,“我们尤其注重的,是农民运动”。同时号召军人要学习俄国红军,和革命者携手,共同斗争。在《青年周刊》第四至第七期,杨匏安又再次发表长文《马克斯主义浅说》,以更加系统和通俗的形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为青年团的改组,以及帮助华南青年清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掌握革命真理,起了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积极协助孙中山从事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他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第二届中央常委兼广东省常委、组织部长等要职,同时又是中共在国民党内的党团副书记,香港罢工委员会顾问。1927年在中共“五大”当选中央监察委员,出席了“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党中央宣传部和农委工作,这期间,他编译了中国第一部用唯物史观叙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著作——《西洋史要》,系统扼要地叙述了西欧各国革命运动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和评论。《西洋史要》一书曾再版五次。
1931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杨匏安在上海被捕。他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8月间牺牲于龙华监狱。
(本专栏的人物选自《中共党史人物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