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五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5
第1版(要闻)
专栏:

五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 赵成顺
赵成顺同志今年46岁,现任鞍山钢铁公司半连轧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20几年来,他怀着献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念,以自觉的主人翁精神忘我劳动,奋勇拚搏,把精力投入到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之中。在同志们配合、帮助下,先后搞成13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重大的15项,累积为国家创造财富7000多万元,为半连轧厂的技术改造和鞍钢公司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老厂改造的一面红旗。
1961年,年仅20岁的赵成顺在一次设备检修中不幸失去左臂。面临人生重大考验,他没有退缩沉沦,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先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辽宁函授学院数学系和鞍钢业余大学自动控制系。通过考核,他获得高级工程师的职称,成为电气自动化专家。
1986年国家决定对鞍钢半连轧厂进行一项大型技术改造。这项工程将把落后的控制和供电系统改造成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计算机控制和供电系统。承担这一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提出工期需50天,这是所有进行过这项工程改造的国家的最短工期。但半连轧厂由于要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只能经受停产25天。赵成顺和同志们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设计,反复研究论证,制订出一个25天完成工程的方案。在赵成顺的部署和领导下,经过顽强拚搏,这项工程终于在25天内实施完成,从而创造了用最短时间完成大型技术改造的世界纪录,震动了国际冶金界,此举为国家多创造财富4000万元。 于敏
于敏同志今年61岁,现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于敏同志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培养核工业技术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于敏同志大学毕业后,50年代初就在物理理论研究方面发表了几十篇颇有见地的论文,展露了才华。来到核工业战线之后,他作为学术带头人之一,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他又十分深入实际,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他能够严谨而准确地指导科研工作,取得了权威性的发言权。他把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强烈的事业心结合起来,以极端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从事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细节,常常告诫同志们一定要过细,因为这关系到研究的成败和技术的进步,关系到祖国的声誉。所以他只要发现某个因素的影响还不清楚时,即使在作业最后阶段,也毅然向上级报告,请求暂停,等研究清楚再继续作业。他这样做并没想到个人的得失,这种认真的精神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学习的。
核工业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为之奋斗和做出贡献。于敏同志是这个大集体的优秀代表。几十年来,他夜以继日埋头在工作中,没有发表一部专著,他呕心沥血,用自己的学术造诣和大好年华跟同志们一起为我国核工业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凯歌。
于敏同志识大体、顾大局,作风民主,精诚团结,和谐共事的品德在同事中也是有口皆碑的。 艾有勤
艾有勤同志今年46岁,现任开滦唐家庄煤矿三区采支小队长。参加煤矿工作18年来,艾有勤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吃大苦、耐大劳,创造了第一流的工作成绩,被煤炭战线广大职工誉为“矿山铁人”。
艾有勤的信念是:“我是一个矿工,就得多出煤,出好煤。”18年来,他转战48个采煤工作面,不论到哪里都带头顽强拚搏,常常一个人完成两个人甚至四个人的工作量。一次,在4224采煤面,他主动承担打8棵柱的任务,开工不久就被一块矸石砸昏,苏醒之后,他马上挣扎起来继续干,果真打了8棵柱,超过定额一倍。在这种献身精神鼓舞下,从1976年算起,他领导的采支小队10年完成14年半的工作量,成为全省工交企业先进班组,1986年又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
艾有勤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增产节约,他宁可多流汗也不让煤丢失在井下。他每天坚持利用班后时间打扫浮煤一到两吨,多年来已经成为习惯。据统计,1984年到现在,他班后扫浮煤回收煤炭近3000吨,没要矿上一分钱。
艾有勤关心和热爱同志,爱护国家财产,他曾经14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工友的生命和国家财产。他认为要振兴煤炭工业,单枪匹马办不到。他先后热诚帮助19个后进职工转变了劳动态度,其中有3人入了团,3人入了党,有的还当选为先进生产者。
煤矿实行经营承包以后,越是条件困难的地方,越是有人认为吃亏不愿干的工作,他越抢着干。18年来,尽管他得到的荣誉越来越多,可他一直坚持在井下战斗在采煤第一线。 熊汉仙
熊汉仙同志今年32岁,她是武汉市六渡桥百货公司女营业员。她参加商业工作17年来,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她潜心研究商业营业员的语言艺术和柜台服务艺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说好6种服务语言”、“抓好7个服务环节”和“做到8个好”的一套优质服务规范。她的心里装有一个信念:“我是一个营业员,要让每位顾客临柜高兴,离柜满意。”她真正做到了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建立了科技人员服务卡,定期询问需求送货上门;她坚持为军烈属送生活必需品,为残疾青年定制服装。她带头在柜台上建立了“四留”登记制度,近6年来先后帮助900多名顾客买到了合意的商品,给外地顾客代购、代邮商品280多次。她从师学习裁剪、修拉链等技术,帮助顾客解决了不少小修小补的困难。据统计,十几年来她累计多干了1600个工作日。
她在工作中体会到:社会在进步,市场在变化,新产品不断出现,要做一名合格的营业员,必须学习多种知识,掌握多方面信息。她克服困难,上了电视大学,学习商业企业经济管理专业,取得了优良成绩。她谢绝了组织提拔,坚持战斗在第一线。面临日益尖锐的商业竞争,她采集信息,调查研究,向有关厂方提供了“中学生买衣难”等几百条有价值的信息,并用所学的《市场学》知识,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向领导提出建议,组织货源,使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她还想方设法多方发挥柜台功能,创办了中老年服装专柜、备料定制、来料加工等新的业务,被广大顾客誉为创一流服务、一流效益的一流营业员。 李国桥
李国桥同志今年51岁,现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20年来,他深入海南岛五指山区和云南阿佤山区,为驱除疟疾病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艰苦奋斗,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自身上进行治疗疟疾的试验,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恶性疟原虫每分裂繁殖周期引起两次发热”的崭新理论,并探索出脑型疟疾的抢救诊治新方法。
疟疾迄今仍是世界六大流行病之一,为了使全世界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从它的阴影下摆脱,李国桥1967年就和他的同事们把广州中医学院的疟疾研究工作,从城市搬到了疟疾流行的海南岛五指山区和云南阿佤山区。
20年来,李国桥和他的同事们奔走劳碌,先后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几百个垂危的生命。
在研究和实践中,李国桥发现,国际权威的医学文献关于恶性疟原虫每一次分裂繁殖引起病人一次发烧的结论不准确。他认为病人这种体温热峰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为了取得严密准确的科学数据,李国桥用了8年时间,进行了93个典型病例的研究,证实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又想,两次热峰会不会是两批疟原虫重复感染引起的假象呢?排除这种可能,需将一批恶性疟原虫注入健康人体内试验。这要冒极大危险。
李国桥毅然把恶性疟原虫注入自己血管。他经历了呕吐、高烧种种折磨之后,终于完成了试验,再次证明“两次发烧”是正确的。后又经其他11个自身感染志愿者的验证,使生物科学上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得到了科学的确证。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接受和高度评价。
这一新发现,对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机理作了新的补充。
在此基础上,李国桥和他的同事把治疗脑型疟疾这一凶险疾病的死亡率,有效地控制在10%以下,比原来的30%,比国际上的17%都低得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