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清华大学人才可出可进改变结构 十年调出教职工二千六百多,补充新人一千四百多,净减员一千二百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清华大学人才可出可进改变结构
十年调出教职工二千六百多,补充新人一千四百多,净减员一千二百多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清华大学积极慎重地开展人才交流工作,使一批学有专长的人得到合理安排,改变了全校教职工队伍的不合理结构。
近10年来,清华大学共调出2600多人,其中教师900多人,同时选留和接收毕业研究生、本科生800多人,招工600多人,调出、调入相抵,全校净减员1242人。
清华大学在开展人才交流活动中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进人。他们在有关规定中,对人员进出给各系一定的机动权,具体作法是“出二进一”,“出一留一”,“先出后进,出大于进”,即向外单位调出二人才能调进需要的一人;补充本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作师资,要调出一人才可留一人。在严格控制进人的同时,他们又帮助一些长期两地分居的同志到中、小城市团聚。
他们对各系人员实行了编制管理。一方面对超编、缺编单位实行不同的进人比例,超编低,缺编略高。另一方面对超编单位实行合理收费,对缺编单位给予一定缺编费。这样就促使各单位主动作出调整规划,抓紧人员流动。无线电系原超编23人,1984年至1986年期间共调到校外33人,校内调整26人。精仪系也通过人才交流,由超编39人变为缺编。
清华大学从四化建设大局出发考虑人才问题,把向校外输送人才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1981年,他们就请中央有关部委到校与五个系进行对口座谈,国家机关各单位介绍本部门所需人才情况,各系提供可支援的人才信息,为人才交流开了好头。清华大学还为外地和北京市工业部门及部分厂矿输送了人才。短短几年时间,清华大学先后向国家各部委、各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输送教师267人,其中向各兄弟院校输送骨干教师96名。近两年又为新建院校输送了一批骨干。这批同志中不少人已在新单位担任校系领导,发挥了更大作用。
清华大学教师队伍中老讲师比较集中,仅1958年至1962年毕业的就有1040名,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近400名。在没提升的大批老讲师中,大多数人已达到副教授水平,但由于名额有限,在清华很难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保证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合理的专业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清华大学决定凡愿调出而本人水平已达到副教授的,不受原定名额限制,由清华大学进行提职资格审查,由调入单位聘任为副教授或相应职务。采取这一办法后,仅1985年和1986年就调出去72人。调入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的8位同志,现在都担任了院、处级领导工作。
一些老讲师由于留恋清华大学的条件或环境,或家庭确有困难不愿调出去,学校根据自愿的原则,允许采取借调形式,帮助一些教职工找到了合适工作,有的已被借调单位聘任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