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书的魅力——延安琐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5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的魅力
——延安琐忆
李纳
现在,我已拥有一点书了,想看什么,随手拿来。有些书,从书店买回,随便翻翻,便撂在一边。但在以前,我说的是在延安,要找一本喜欢的书,尤其是文学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时候,是我们一生中的最佳时刻,对知识的寻求如饥似渴,一经读过的书,便深印脑海,有些警句,还能背诵。可是那阵儿,借一本好书比吃一顿好饭更困难。有位诗人坦率地说,他曾梦见过一大堆肉食。他的话很真实。我也做过同样的梦,梦见过到处飞扬的书,我欣喜地象孩子看见糖果,奔跑着去抢夺,却够不到一本。
我刚到延安,便听人介绍,文学书籍最多的有两处图书馆,一个是鲁迅图书馆,一个是鲁艺的图书馆。鲁迅图书馆是向社会开放的,我通过一点关系,认识了鲁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承他借过我不少书,我记得大部分是苏联的文学作品,如《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苏联作家七人集》、《毁灭》、《铁流》、《夏伯阳》等。我想借几本俄罗斯的古典名著,却一本也没借到。因为这些书是“抢手货”,总也归不了家。
1941年,我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熟悉的同志们都以羡慕的口吻对我说:“这下,看文学书不用发愁了。”其实,也不尽然。
鲁艺确有一个较大的图书馆,设在东山,由几间窑洞组成。书真的不少,不过要想得到一本想读的书,也很难。我去拜访图书馆,那位漂亮的管理员告诉我,我想借的书都被它们的崇拜者留住,乐不思蜀了,而且还有众多的崇拜者预约。看来几时归架,还很难说。她建议我去资料室,她说,稍薄一点的书,都放在资料室浏览。
资料室在东山的半山腰,可惜地点不佳,终年见不着太阳,而且窑洞也太小。我每天草草喝几口小米粥,或者索性空着肚子就往山上跑,有时是头一个,有时即使去得早,也已经站了几个人了。冬天很冷,凛冽的寒风穿透单薄的棉衣,可是任凭寒风猖狂,也抵挡不了求知的火热的心。大家一面跺脚取暖,一面眼巴巴地望着管理员的身影。管理员一开门,我们便一拥而入,争先恐后地拥到他面前,抢到自己想读的书。有一次,我借契诃夫的《海鸥》,管理员交给我的竟是一本厚厚的练习簿,我起初愕然,翻开一看,原来是手抄本的《海鸥》,字迹工整,我拿着这本书,热血涌上全身。后来,我又读了许多手抄本。遗憾的是,我当时竟没有询问抄书的都是谁。
心爱的书,一时不能记在心里,又舍不得丢手,便用小本抄下来。小本有手巴掌大小,大多由自己装订,有马粪纸的,有有光纸的。有的人从大后方带来黑布封皮的,那就是一种“奢侈”了。抄书,是给自己看的,蝇头小楷,为的是节省地盘,让与后来者。高兴时,要好的朋友也交换阅读,不过也不一定全部敞开,也许只准阅读其中的某部分。如果说当时还有私人财产,这小本,绝对属于个人所有。当然,必要时,也会慷慨地献给女友或男友。
苏德战争那几年,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苏德战场,为苏联人的命运而牵肠挂肚,一听说有苏联作品译过来,便钻头觅缝地去寻找,哪怕奔波数十里,累得大汗淋漓,也不以为苦。记得叶菲莫夫的《目击记》译成中文,不知谁弄了来,在戏剧系的院子里朗读,吸引了许多的听众。
文学系常常朗读作品。当时《安娜·卡列尼娜》只译出上册,安娜的命运牵动众多青年的心。也许有人奇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在革命圣地延安,一个19世纪外国贵妇的命运,为什么会打动战士的心?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正因为战士对美的追求更执著,才千里迢迢地投奔延安。托尔斯泰创造了千古绝美的安娜,赢得战士的心,不是很自然的吗?
有人译了《安娜·卡列尼娜》下卷的几章,消息灵通人士传给我们,准备给大家朗读。
夜幕降临,群山象座座城堡,前院飘来槐花的清香,多令人神往的夜,好象是我们的节日。在文学系的院里,靠墙摆下一桌,文学系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除二三女同学演过戏,会说流畅的普通话之外,大多南腔北调。有一位从北平来的学生,当仁不让地场场充当主角。
朗诵者尚未到场,院里已坐满了人,在这样的时候,有一只小木凳,就是理想的条件了。而我,从来没有拥有过一只小凳,听课或干别的,不是坐在地上,就是随手拣块砖头垫着,今晚也不例外。
没有电灯,想借蜡烛的光也不敢奢望,一盏菜油灯虽用木板挡住,仍然摇曳不定。我以为朗读的是安娜之死一章,不料却是列文和吉提的婚礼那章。读到列文和吉提互让对方先踏上红地毯时,大家聚精会神地听,不想淘气的风,忽然一口吹灭了灯火,大家哄地叫起来,可是谁也拿不出一根火柴。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在延安,为了点燃一支香烟,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借火,绝对不是夸张的话。在慌乱中,也不知哪位神通广大,居然借来火种,点亮了灯,朗读才又继续下去。这是一次难忘的享受,我们为此兴奋了好几天,等待下文,却一直等不到了。
好书,伴随着理想走进我们的世界,陪伴我们度过了青春年华,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也可以说,它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亲见一位从前方回延安的女战士,经过大大小小的战斗,什么都丢失了,只有鲁迅的著作《呐喊》和《徬徨》和她留在一起,用弹痕累累的白布包着。这样的例子有的是,要写,一下是写不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