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思文·思乐·思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见闻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5
第8版(副刊)
专栏:

思文·思乐·思美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见闻之三
缪俊杰
在贵阳时就听说,贵州的黔南、黔东南、黔西3个自治州和毕节、铜仁、六盘水、安顺等地区有些县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很有特色,但此行匆匆,来不及到这些地方,着实有些遗憾。不过在考察团的原定计划中,要到遵义地区的湄潭县,同当地群众联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这给了我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好机会。
湄潭,是黔北山区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一个县,因有湄、潭二水汇集于县城而得名。1000多年前这里聚居着苗、瑶两个民族。比起黔北其他地方,近百年来这个县开发较快,特别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内迁于此地,带来了文化和文明,从而使这里成为比较开化的山城。进入湄潭,满目青山,奇花异草,犹如跻身于花团锦簇之中。特别是湄潭人对于文化、娱乐和美的追求,使人们感受到,即使在那与大世界相距得如此遥远、如此偏僻的山乡,群众思文、思乐、思美的心情,同样是那么强烈,他们正在以与自身相适应的方式,进行自娱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在湄潭的短暂采访中,县委书记、县长和文化局、文联的负责同志向我讲开了这里的群众文化工作。湄潭县以产酒、烟叶和茶叶在省内外闻名。现在群众对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兴味也和湄潭的酒那样浓烈。这里的文化活动以群众性而著称。例如,过春节组织千人的猜灯谜、棋类活动和龙灯表演,清明节举行群众性的风筝比赛,教师节为教师献演节目,国庆节举行书法、摄影、美术、工艺品等展览,参加者总在1000人次以上,有时还几个县举行联展。特别引起我兴趣的是,这个县还创办了以刊登幽默讽刺画为主的画刊《小辣椒》,发行量达三四千份,这对于一个县办刊物来说也是可观的。他们在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方面也有较突出的成绩。象抄乐乡文化站就办得有声有色,深得群众喜爱。
湄潭县文化生活的群众性,也使我长了见识。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在湄潭县体育场里,聚集了大约3万名群众,观看首都文艺工作者同湄潭文化界的联欢。湄潭城里居民不到1万人,大部分都是从乡下赶来的,可谓倾城空巷。大概是他们从遵义的广播和电视里听到李谷一等一行来山城献艺的消息。首都来的老中青歌唱家、演奏家,如刘淑芳、马金泉、黎光、范圣琦、刘强、李福华等,以他们的歌声和琴声,报答群众如此醇厚真挚的热情。他们虽然在大城市的舞台上“身经百战”,但为边远山乡那么多群众演唱的机会却不算多。群众渴望文化娱乐,思文、思乐、思美的热情,使他们激动不已,表示今后要多下去,同群众进行文化交流,特别是要到象贵州这样的“老少边”地区献艺和吸收艺术的营养。同行的著名书画家侯一民、李铎、齐良迟、曹世钦等,也都热情为当地的干部、群众题书作画。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们也都表示,要多著诗文反映这些边远山区群众的生活和感情。
在黔北凯山的一个大山沟里,我同样看到这样令人滚出热泪的场面。这是中央某部所属一家工厂的所在地。20多年来,几千名来自上海的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和管理干部们,为祖国的工业建设含辛茹苦,献出了青春。有的在这里度过了壮年、进入老年,却从来没有享受过象样的文化生活,没有一个中央或大城市的剧团和艺术家来过这里,听说首都的艺术家们要来这里参观、表演,他们简直象过节那样兴高彩烈。象这家工厂那样从大城市来到“三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些身居穷乡僻壤的各民族的普通劳动群众,他们多么渴望文化娱乐,多么渴望从艺术家们的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啊。可惜我们身居大城市的艺术家们还做得太少。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要理解和尽可能去满足广大群众思文、思乐、思美的强烈的感情,这也许是我这次贵州之行最深刻的感受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