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川菜源源出巴蜀 富了当地菜农 乐了北方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6
第2版(经济)
专栏:

川菜源源出巴蜀
富了当地菜农 乐了北方群众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邱原、本报记者江夏综述:时下,在成都、重庆、乐山等地的集贸市场,蔬菜品种之多,质量之好,以及适宜的价格,都令北方人羡慕不已:鲜嫩的小油菜、小白菜每公斤只要2角,散发着清香的豌豆、胡豆,剥了外皮出售……然而更加引人注意的,还是川菜外运的迅速发展。
川菜外运,早在60年代就搞过,那时是属于“排旺”性质,而且品种、数量都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打开了经营者的眼界:四川既然能够每年把数十万吨猪肉、上千万公斤柑桔不远千里运到全国20多个省市,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瞄准这些城市发展蔬菜外运呢。从1984年开始,成都、德阳、渡口、内江等主要商品菜产区在省商业部门组织下向“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大批量外调蔬菜。这一年全省共调出4600万公斤。到去年已增至5800万公斤,其中成都市调出量最大,占全部调出量的68%。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它表明四川的蔬菜已从地区性的自给自足,迅速朝着面向全国大市场的商品化经营方向发展。
四川不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而且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在这里一年四季皆可种菜,早中晚熟可以配套种植。冬春是北方蔬菜淡季,而此时又恰好是成都等地的旺季。季节差和时间差是四川发展蔬菜外运的极大优势。当然,这需要充分发挥国营蔬菜经营部门的主导作用。例如,在成都,铁路机械保温车不足,人们就研究用土保温车(在菜上层层加冰)代替,菜的损耗率很快由20%降到10%以内。开始时,一车皮只能装400件,经过不断改进包装,现在最多已能装700件。
记者提出,经营大批量蔬菜外调,在效益上是否合算?“这要看帐怎样算法”,成都市蔬菜公司经理王百龄同志回答。经营外运菜要担一定风险。这两年,商业部门组织外调蔬菜,基本上只能保本微利,但给当地菜农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他还算了一笔很有意思的帐:调出一车皮蔬菜需要包装竹筐600——700套,农民编一个筐可赚7角。除了编筐,打草绳、草袋,制冰、打包、装卸等服务行业也都随着川菜外运而兴旺起来。目前,光是成都一地,就有几万人为川菜外运服务,这对于农村劳力过多的四川省来说,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调查材料证明,川菜北运,远比北方发展塑料大棚的经济效益好。沈阳市利用大棚生产的芹菜,每斤销售价是5角,而同时期成都销往沈阳的芹菜调拨价只有2角左右。淡季南菜北运,不论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合算的。问题是这种远途调运,需要有充裕的铁路运力,产供销关系要相对固定,在议定价格上,要兼顾各方利益。四川蔬菜外调的潜力仍然很大。今年,省蔬菜公司计划调出1亿公斤,一季度已经完成了近5000万公斤。看来,他们力争成为“三北”大中城市三线蔬菜基地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