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义乌县区乡干部谈农村改革 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教育,提高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干部的觉悟;密切干群关系;要从政策配套、改变观念两方面深入农村第二步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6
第2版(经济)
专栏:

义乌县区乡干部谈农村改革
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教育,提高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干部的觉悟;密切干群关系;要从政策配套、改变观念两方面深入农村第二步改革
本报讯 浙江省金华市委办公室、义乌县委办公室最近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请义乌县165名区乡脱产干部就基层干部状况和农村深入改革等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如下:
一、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再教育迫在眉睫。对党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群众先富的政策,区乡干部认为会导致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占66.26%,认为将扩大贫富差别的占33.13%,认为将产生两极分化的占0.61%;对私人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态度,回答是公有制补充的占90.68%,回答是动摇和削弱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占6.84%,回答是取代公有制的2.48%。这种情况表明,党的现行农村政策已日益为农村基层干部所理解,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干部存有疑虑,担心扩大贫富差别,导致两极分化。这在部分区乡干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说明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教育,不仅要提高广大群众的觉悟,而且要提高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干部的觉悟。
二、密切干群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干群关系是个严肃而敏感的问题。区乡干部认为,目前干群关系和谐的有3.74%,欠和谐的有44.16%,紧张的有11.04%,日趋紧张的有35.06%。欠和谐,日趋紧张,这是两个醒目的警号。比例虽不一定很准,但这一问题不能忽视。究其原因,大抵有四:1、政策不稳,有失民心。一些区乡干部反映,1985年农业税改交现粮为现金,去年又改现金为现粮。我们动员农民早卖粮多卖粮,谁知去年国庆节后售价从18元一担提到22元一担,一些农民埋怨“欺负老实人”。2、各种收费有增无减。据杨村乡反映,现在乡干部共要收18种费,任务往往是县往下压,乡往村派,村按户或田亩摊。3、方法简单,事与愿违。现在一些乡干部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动辄行政命令,或采取“突击行动”,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损坏了党的形象。如去年粮食定购合同任务与乡财政、与干部奖金挂钩,一些乡为保证完成任务,将每担违约金从3元加至4至8元,有的甚至到农民家里把种子粮拿来作抵。农民生气地说:“我们戴笠帽,你们戴官帽,你们就可乱来了!”而乡干部也有苦难言:不得罪群众,上面任务完成不了;要完成上面任务,非要与农民搞僵不可。4、部门分割,扯皮严重。由于乡政府管不到财税、供销、工商等部门,往往说话不能兑现,而农民却迁怒于乡政府。今年春花急需用肥时,供销社却压着不售。有的干部说:一个部门利益,一个官僚主义,可倒了大霉。
三、资金、政策——乡镇最需要上级支持的两个方面。对本乡工作中最薄弱的是什么这一征询,答物质基础的占40.25%,思想政治工作的占25.16%,干部队伍的占20.75%,科技人才的占13.84%;对您认为最需要县里支持的方面是什么这一征询,答资金的占31.21%,政策的占26.01%。透过数字,可以看出:一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百业俱兴,资金最缺。二是迫切要求加强领导,最重要的是政策指导。“盼的是领导,要的是政策”,可谓基层干部的由衷之言。
四、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关键要从政策配套、改变观念两方面作文章。对农村第二步改革,区乡干部认为没有起色的占1.23%,已有突破的占42.94%,刚刚起步的占55.83%;认为当前农村改革的阻力,主要是农工商不协调的占8.58%,自然经济观念束缚的占24.54%,政策不配套的占36.2%。政策不配套,较客观地反映了前段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改革中的新问题。改变自然经济观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工商关系已是旷日持久的“老大难”,应寻求能兼顾各方利益、共同促进生产的有效办法。此外,在流通、资金、技术等不如人意的方面,也应尽力改善。
五、改变不平衡是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重点。落实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是不完善的比例较大。土地、茶园、果园的责任制不完善的,分别占67.9%、66.66%、56.52%,乡镇企业、集体资产、机耕、灌溉、植保、合作经济的比例更大。二是各业之间的不平衡。种植业的责任制相对完善得好些,加工业、服务业则相对差些。三是农民急需而又最基础的工作,如机耕、灌溉、植保等服务十分薄弱。对此,既要面对现实,清醒地认识责任制的现状,查漏补缺,使之日臻完善,又要着眼发展。
六、避免农副产品大起大落有待探索。对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区乡干部认为是农民驾驭市场能力不够的占62.91%,由取消统派购政策造成的占31.79%,是农民高价出卖引起的占11.9%。农副产品“多不得、少不得”问题,是在取消统派购制度后产生的,但它不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同样的农副产品,此难彼易,命运殊异,即说明这一点。简单地归结为农民卖高价引起的也不免偏颇。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商品生产的组织程度,指导农民学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七、土地规模经营切忌“性急”。土地能否向种田能手相对集中,有48.77%的人认为只有工副业发达地区才可能,33.5%的人认为近阶段不可能,还有的人认为即使以后也不可能。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尽管尚不一致,但大多数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能的。但目前要全面推行规模经营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多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多数地方工副业欠发达,加上一些农民对政策存有疑虑,“不会不种,不想多种,不愿种好”的心理相当普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民规模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还跟不上。因此,土地集中,切忌“性急”,首先应大力发展工副业,促使劳动力转移。其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