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危机仍未度过 创新刻不容缓——我国乒坛三思中国乒协副主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危机仍未度过 创新刻不容缓
——我国乒坛三思
 中国兵协副主席 李富荣
中国乒乓球队在第39届世乒赛中夺回6项冠军后,一些人问我:中国乒坛是否还面临着危困局面?回答是肯定的。我国乒坛的危机,不仅见诸于欧亚强队纷纷崛起,咄咄逼人,还表现在我国选手近年来创新精神不足、新手成长缓慢、后继乏人等方面。一位外国记者在新德里曾预言:“中国人在41届(世乒赛)后将陷入难堪的低潮……”这并非危言耸听。
抓住创新的突破口
“穷则思变,富则求安”。30年前,中国选手无缘染指乒乓桂冠,必然思变,其结果是大变,创新主要技术和打法共13项(占世界乒坛近50余年来创新技术和打法总数21项的62%),形成了以直拍近台快攻为主的百花齐放的打法,构成了百余人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壮观图景。
如今,中国选手在世界乒坛长期领先。这就难免滋生了吃老本的情绪。创新的追求日渐淡化。当然,乒乓球运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发展到目前的高水平,技术日趋全面,打法互相制约,再要进行大的创新确实不易。然而,愈是难练的技术或打法一旦成功,也就愈发具有意想不到的威力。忽略创新而一味地苦练,只能事倍功半。当前我们创新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发球、直拍的反手攻球和接发球的多样化方面。
注重对新人的培养
最近,我和乒乓球队几位教练到武汉看了全国少年乒乓球锦标赛,情况不大理想。男少年选手的水准差距较大。江加良、谢赛克、滕义等人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能与世界冠军郭跃华有一拚了,现在这个年龄的少年选手不具备这种实力。江加良等人还能打几年?最多打到41届。这批队员一旦退役,谁来接班呢?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复杂,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少体校招生难。各地中小学生打乒乓球的人数比过去少,并越来越少。二、训练质量差,要求不严。
另外,由于乒乓球冠军拿的较多,这一项目反倒被人忽视了。去年全国锦标赛一些省、自治区因凑不齐队伍而弃权。宝塔底座小了,想要拔尖,是很难的。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需要乒乓球界努力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
不可丢弃优良传统
中国乒乓球运动能取得一些成就,是乒乓球界在党和人民的关怀支持下,长期团结战斗的结果。
每次集训,乒乓球队总是客观地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实力、特长、特点来决定谁参加世界比赛,谁担当主力。根据比赛任务的需要,非主力队员陪主力队员训练,男队员陪女队员训练,确保参赛队员集中全力为国争光。许多陪练队员改变了自己原有打法,模仿某些外国名手的特长技术,陪主力队员训练。参加世界比赛的选手也都以祖国荣誉为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世界冠军的奖杯上虽然只刻着少数人的名字,但奖杯里却装满了全队每一个人的汗水,无名英雄为我国乒乓球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前两年,外国有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写文章,说我们设陪练选手是“埋没人才”、“不人道”。近来,国内也有人指责乒乓球队上述做法“过时了”,怀疑有无坚持的必要。
乒乓球队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必要的纪律基础上的。在乒乓球队这个集体中,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其它社会制度国家的选手难以理解,无法做到的。在今天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继承优良传统,才有可能在世界乒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