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宁肯自己多流汗 不给国家添麻烦”——记坚持艰苦奋斗二十一年的湖南省衡东铅锌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08
第1版(要闻)
专栏:

“宁肯自己多流汗 不给国家添麻烦”
——记坚持艰苦奋斗二十一年的湖南省衡东铅锌矿
“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这是湖南省衡东铅锌矿职工提出的响亮口号,也是他们建矿21年来一直坚持的办矿基本指导思想。
这个矿1965年由20把铁锤、2000元贷款起家。用“滚雪球”的办法,把矿山“滚”成了一个拥有职工1000多名、年产值1000万元的企业。人们都说这个矿成了县里的一棵大树。
21年来,他们向国家索取很少,奉献甚多。除建电厂那年国家拨给20万元的设备外,再没有伸手要一分钱。职工们心中常挂着国家,把矿山的命运、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矿里困难再大,也不给国家添麻烦,而是坚持艰苦创业,努力增产节约,千方百计为国家作贡献。21年总共上交国家利税2354万元,创外汇993万美元,自置固定资产896万元,还支援本县工厂、农村300万元。这就是说,这个县办矿山,已经给国家创造了财富3550万元,为国家投资的117.5倍,贡献是多么大啊!
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前不久来到这里视察,高度赞扬了职工们“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这种可贵的精神。他说:
“我们要办的事情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靠什么去完成呢?就得靠这种精神。”
最近记者访问了这里的职工,深深感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推动着这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口号是怎样提出的
职工们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
建矿初期,这里条件异常艰苦。工人、干部寄居农村,和农民同锅共灶,一张床铺三班倒。劳动工具就是手锤、钢钎,马灯、矿烛,扁担、土箕。这里岩石硬度大,有时一个炮眼打秃三四十根钢钎,工人们就把洪炉架在井边。没有通用设备,放炮过后,大家排着队,用衣服、土箕驱赶硝烟。矿井里的水,是用竹制的孔明车一级级车出来的,有时要连车七天七夜。真难啊!
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向国家伸手。在党总支书记、矿长唐伯雄的带领下,职工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度过了一道道难关,并且一开始就向国家作出了贡献。
当时由于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对国家贡献小。于是,他们在依靠自己的积累逐步实现井下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基础上,1972年决定修建一座日处理200吨的机选厂。
根据外地经验,修一座这样的选厂,要投资200万元,工期3年。当时衡东铅锌矿只有40多万元的家当,修建这项工程谈何容易!上级主管部门十分关怀他们,向省里打了个要求投资140万元的报告。
半年过去了,投资的事还没一点音讯,职工们心急如焚。党总支便发动职工出主意,想办法。
“看来,投资等不来了。”
“投资来不了我们也要干。”
“对!我们不能再等了。等,就会等掉我们的志气,就会耽误我们的时间。”
“国家有国家的安排,国家有国家的困难。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
全矿职工大会开始了。当年的铁锤谭绍征站了出来,高声地说:“‘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的口号提得好!我们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井下三班并两班,抽出一班人马建选厂,做到地基自己平,房子自己盖,公路自己开……”话音刚落,全场一片掌声。……
当时,长沙有色设计院几位知识分子在这里帮助他们设计选厂和尾沙坝。那是蔑视知识、大批“老九”的年代,外面把知识分子看作虫,这里把知识分子看成龙。让他们吃小灶,给他们洗衣服。这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很受感动,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图纸上。图纸改了再改,经费省了又省,拿出了既合理、又省钱的方案。
选厂于1972年6月开工,第二年5月竣工,工期只11个月,投资仅65万元。
这一炮打响了!职工们进一步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鼓起了继续前进的勇气。第二选厂及其扩建工程都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工期更短,分别节省开支数十万元。
给自己加压力
“不给国家添麻烦,就要给自己加压力。”这是衡东铅锌矿职工的共同心声。
1983年10月,井下配套工程进入390多米的主斜井贯通施工的关键时刻。为了缩短工期,矿部决定进行4个工作面平行作业上下贯通。按照规范要求,斜井贯通中心线偏差为正负30厘米,腰线偏差为正负10厘米。对于没有测量工程师的衡东铅锌矿来说,要自己担负起这个测量设计任务,难度是很大的。怎么办?“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的精神激励着青年测量工胡甲林,他自告奋勇向矿部请战:“把测量任务交给我吧!”胡甲林原来只高小文化,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走上了自学成才之路。矿长们经过反复研究,相信他能够担当这个任务,便接受了他的请求。胡甲林和同伴们一道,艰苦工作,精心测量,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施工结果,斜井贯通中心线偏差仅差1.4厘米,腰线偏差只3.2厘米,贯通精确度较高,受到了上级的赞扬。
衡东铅锌矿的萤石粉,是1982年进入日本市场的。1983年由于竞争激烈,日商对产品质量提出提高档次的要求,含硫量要由0.03%降到0.02%。这年上半年,产品销不出去。当时,这个矿的铅锌品位急剧下降。萤石粉成了矿里的拳头产品,如果质量不进一步提高,矿山就会出现危机。
这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职工们的眼睛望着工程技术人员。选矿工程师刘俊典、郑碧媛想:不给国家添麻烦,就要给自己加压力,一定把降硫任务压在自己肩上。从4月份起,这对夫妇就开展了技术攻关。和同志们连续苦干了24天,含硫量下降到了0.02%,这年销往日本的7000吨任务全部完成。
1984年,日商提出更高要求,含硫量要降到0.01%以下,进一步提高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3月间,刘俊典把铺盖搬到了生产现场,和工人一起操作,一起研究,常常同爱人实行三班倒。100天后,含硫量大幅度下降,降到了0.006%,去年又降到了0.003%。产品进入了美国、苏联、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创汇由1983年的140万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64.57万美元。
现在,萤石车间被湖南省定为外贸出口生产基地。
在衡东铅锌矿,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知识分子夸工人流了大汗,工人夸知识分子挑了大梁。是的,在长期的苦斗中,工人和知识分子总是滚在一起,亲密合作。正是这种结合,产生了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缝缝补补又三年”
唐伯雄风趣地说:“在我们矿里,泥多做个大菩萨,泥少做个小菩萨,没泥扎个草菩萨。”
这是他对办矿方针的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办事情、搞建设,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乍一听,对“没泥扎个草菩萨”似乎不太理解。在矿里走一走、听一听,就明白它的含义了。
有人津津乐道地说到《补套鞋》那个节目。十几年前,职工们自编自演,把保管员黄爱珍为工人补套鞋、为矿山省开支的事迹搬上了舞台。这件事只不过反映了她的一个片断。不管什么物资,能回收的她都要回收,能修补的她都要修补。连废电池上那点点锌皮,烂土箕上那两根铁丝,她也舍不得丢弃。她担任保管员的5年里,光回收废电池就获锌300多公斤。黄爱珍的形象,可说是矿山职工形象的一个缩影。
不是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么?职工们把这个传统用到了办矿上。70年代初期,小至土箕,大至卷扬机、空压机,都要修修补补,或者是补补修修搞起来的。1971年下半年,七拼八凑修好了一台卷扬机,还修好了一台用废钢铁换回的废矿车。1972年又从农村买回120型煤气机,经过28次试验,改装成了空压机,先后改装了5台。别看这些废旧物,敲敲打打后却派上了大用场,凿岩、井下运输提升的手工劳动就是这样被取消的,矿山机械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如今,条件好了,家大业大了,这个传统仍没有丢。井上井下,很少看到丢弃的废旧物资,地面矿车道两旁的立柱全是废铁轨做的,有的职工还住在当年自己用石头垒成的房子里。在森林垄工区保管室,见到一大堆回收的口罩,便问:“这还有什么用呀?”主人答:“可以擦机器。”……
这些,不就是对“没泥扎个草菩萨”的注释么!
无声胜有声
不论自己的条件如何变,也不管外面刮什么风,衡东铅锌矿都没有丢弃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为什么?
一些青年职工告诉我们,他们进矿的第一课,就是接受艰苦奋斗的教育。有个青年工人说:进矿时,党委书记带我们去井上井下,讲矿史,讲20把铁锤起家的传统,在我们思想上打上了艰苦奋斗的烙印。有个进矿不久的青年大学生说:“我一进矿就去井下跟班劳动,紧接着又在地面搞了几个月义务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在打动我的心。”可以看出,艰苦奋斗教育成了青年职工的必修课,这对保持和发扬“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的精神起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职工们谈得更多的是那榜样的力量、无声的教育,是那支吃大苦、耐大劳的干部队伍。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的锤炼,这里的干部养成了一个习惯:工作不讲价钱,劳动不计报酬。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年都要跟班劳动,搞义务劳动。如今干部家里都有几件宝:耙子、扁担、土箕。一喊搞义务劳动,大家就拿着工具出去了,寅时喊寅时走,卯时喊卯时到,谁也不愿走在后头。
有一次,汽车运精矿石去火车站,途中掉落不少。矿部听到这个情况的报告,便发动干部搞义务劳动——沿途清扫。一声令下,干部们立即启程,一人一个扫把、一个土箕,一扫就是38公里。为了吸取教训,几个汽车司机先后下井了,让自己进一步懂得井下劳动的艰辛,不要忘记当年拿铁锤、点矿烛、挑扁担的日子。
衡东铅锌矿的干部实行跟班劳动、搞义务劳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21年,一年中劳动不是十天半月,而是至少两个月。跟班劳动,一般是和工人一起倒班;搞义务劳动,或者是早晨劳动、白天办公,或者是上午劳动、下午办公,或者是白天劳动、晚上办公。干部很少休息日,加班也没有加班工资。1983年矿领导考虑到同志们星期日没休息,很辛苦,便决定这天发一块钱补贴。不久,他们觉得这样做不符合自己的传统,便主动取消了。干部们二话不说,星期日照样工作。现任党委书记宋金湘曾经统计过自己在13年时间里的休息时间,4745个日子,只休息了54天,每三个月休息一天。
去年是矿里困难较大的一年,也是干部搞义务劳动最多的一年。由于井下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加之停电时间长,采矿受到很大影响,选厂吃不饱。怎么办?发动干部搞义务劳动,把建矿初期丢弃在山坡上、山沟里的品位低的矿石运回来。从正月初二开始,干部和后勤人员就搞义务劳动了。每天几个小时,很多时候是中午吃在工地。小雨天,冰雪天,都没有停歇,劳动后还坚持办公。连续干了5个月,削去了一个山坡,挖空了一条山沟,运回矿石3万余吨。在干部的带动下,招待所服务员刘兰华也参加了义务劳动,她常常是清晨、夜晚忙服务,白天上山装矿石,同样干了100余天。
有人可能会问,干部花那么长时间去搞义务劳动,值得吗?事实的回答是:值得。3万多吨矿石,生产了价值100万元的萤石粉,节约成本30万元。它的价值当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精神上,表现在对职工思想的影响上。正如有些工人说的:这是无声的命令!干部这样吃苦耐劳,谁又好意思叫苦呢!
当前,衡东铅锌矿由于开了21年,铅锌富矿上层已经采完,往下延伸,矿石品位下降,采掘难度增大,成本提高,而井下和地面的配套工程还没完成。衡东县政府已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去矿山进行现场办公,为他们排忧解难,增添活力。职工们现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大搞“双增双节”运动,决心发扬20把铁锤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开辟新的天地。
湖南日报记者 梁新春 何发柞 吴甘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