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激变中的苦聪山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激变中的苦聪山寨
  王毅 徐祖根
从昆明驱车南行,到达我国西南中越边境的金平县,然后骑马进入哀牢山系的磨盘山中,转了两天,才到达者米区的苦聪人山寨。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有2.8万多人,散居在云南省思茅、玉溪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山区。者米是苦聪人的一个聚居区。在十多天的访问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苦聪山寨变了。党的强国富民政策,激励着他们开始向他们的传统观念冲击……
勇敢者的挑战
一个剽悍的苦聪汉子,历经艰险猎获一头凶暴的野猪,全寨男女老少每人都平均分得一份猪肉,然后大家围着火塘,烤肉喝酒,且歌且舞……
昔日的苦聪山寨,这种原始的生活画面随处可见。今天,苦聪人自己起来向这种传统观念挑战了。
在这场挑战中,30多岁的苦聪小伙子普老三可以算得上一位勇士。他在森林里掏了个蜂窝,抱回一捧雪白的蜂蜜,没有按老规矩分给大家,而是自己独得了。于是,全寨人群起而攻之,骂他违反了祖宗的规定,破坏了苦聪人的习俗。有人甚至提出要把他赶出寨子。
“我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为什么要白白分光?”——普老三最终获得了胜利。于是,普老四也照此办理。他猎获一头野猪,扛到集市上卖了100多元钱。
等价交换显示出诱人的魅力。人们终于觉悟了,原来他们一直认为最美好的传统道德观念,其实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说哀牢山到处是宝,可苦聪人为啥老受穷?苦聪青年扁则说:“有一点东西,都分完了,吃光了,哪里还能发展经济?”
在者米集市上,我们采访了67岁的李三英老太太。她正在出售魔芋和野生水果。老太太说,她的前半生是在老林里度过的,从来不敢下山赶街,也不知道秤是什么东西。男人们下山,也羞于卖东西,更不懂等价交换。他们把野兽皮放在大路上,人躲在草丛中,过路人拿走兽皮,随便放两件旧衣服或放一块盐巴,交换就算完成了。
今天,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1979年才开设的顶青集市,位于哀牢山谷中的一条小河边。早上10点多钟,亚热带的云雾笼罩着四面青山,看不清山上哪是路,哪是林,哪是村。然而还是有不少苦聪人下山来赶街。米波析和他的妻子在地上挖灶,支锅,煮起一锅喷香的猪肉。这是为下山赶街人服务的“饭馆”。3个苦聪汉子,刚刚脱手一批山货,提着两壶酒走到汤锅前,要了3碗炖猪肉,席地而坐,竟摆开了酒宴。
“猪肉卖5角钱一碗”,米波析告诉我们,过去杀猪,全寨分吃,大包干后各家养的归各家,他经常到街上来摆猪肉汤锅。现在他懂得用秤,懂得等价交换,已是一个老练的生意人。
带头人的脚步
“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光靠外部援助是不行的,必须激发他们的致富欲望,使一部分人敢于冒尖”,金平县委书记王显达说:“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为缺粮的农户,提供耕牛,帮助他们开田种粮;为缺钱的农户提供技术和门路,帮助他们发展商品生产。1981年,县政府发给每户苦聪人5公斤草果种,动员大家上山栽种。各级政府还组织技术力量,帮助指导苦聪人栽种。现在苦聪地区已栽种草果2000多亩。河边寨的李老幺,光卖草果,一年就收入上千元。苦聪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逐步树立了勤劳致富的信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穷一起穷的观念被打破了。苦聪山寨涌现出一批不怕先富,不怕冒尖的能人。纳迷新寨的李才补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近几年来,李才补编织蔑器,采集木耳,积蓄起一点资金。他不再象过去那样,有钱就用光吃光,而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他引人注目地雇请8个彝族农民作帮手,新开出11亩水田,自1982年起,年年都向国家交售1000多公斤粮食。他成功了。种植业、手工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使他成为苦聪山寨勤劳致富的带头人。1984年,纳迷新寨照例又发放救济金,李才补没有领取分给他的那一份,他自豪地宣布,靠党的好政策,他已经富裕起来了。
了不起的突破
我们来到六六新寨。顾名思义,这是1966年建立的寨子。50年代搬出老林后,一部分苦聪人适应不了矮山河谷地带的炎热气候和定居生活,不久又重回老林去了。1966年,政府再次动员他们搬出来,但许多人仍然不愿意过定居生活:“随便在哪里都一样,都得靠国家救济。”
商品生产观念进入六六新寨后,苦聪人爱迁徙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内容。
姬皮龙是苦聪地区第一个省级劳动模范。1982年以来,他把粮食作为商品来经营,每年生产粮食5000公斤左右,约一半作为商品粮出售。坐在姬皮龙家门口,我们与他拉起了家常。他说他盘田技术好,打算再开垦一些荒地,扩大粮食生产。他说他的田地都在寨子附近,因此他不准备再搬家了。
与姬皮龙不同,扎诺又一次搬了家,离开了六六新寨。不过这次搬家不是退回到游猎游耕的生产方式,而是为了发展商品生产。扎诺说,他这次搬到高山上去住,一是为了发展养殖业,那里气候凉爽,猪病鸡瘟少;还可以利用原始森林的荫蔽种植草果。
商品经济犹如一把神奇的金钥匙,打开了哀牢山的宝库。
只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山上山下都能脱贫致富。老百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过去被人认为是无法摆脱贫困的地方。
最近几年,老百寨的12户苦聪农民,根据当地森林多的特点,一是大种草果,二是发展采集业。去年光草果一项,户均收入800多元,基本摆脱了依赖国家救济的局面,12户人家中已有9户买了收录机,尝到了发展商品生产的甜头。
这次采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苦聪山寨正处在激变的前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