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培养新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北京联合大学教学改革调查(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培养新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教学改革调查(上)
  本报记者 毕全忠 陈兴贵
提高高等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是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在这方面迈出了比较大的改革步子,效果不错。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初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包含文、理、法、工、医、师范、财经、外语、旅游等类学科,下设15所学院,分布于北京的东西南北中。学科之齐全、配套,在国内高校中是少见的。目前,在校学生1.2万多名,教师2000多名(其中有两所学院虽列入联合大学,但仍分属有关部门管)。
因为联合大学下属的学院是在1978年原首都高等学校所办分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该校成立时,便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到底怎么办学?原来各分校基本上搬用老大学的做法,而各老校大多是中央各部委办的,是面向全国培养人才的。如果继续按老路子走下去,不仅不会办出自己的特色,还会沿袭老校办学中的弊病。然而以北京联大的条件,想走老路也走不成。因此,校领导和教师们认定:必须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适应现实需要,才能站住脚,进而得到发展。
要办出特点,首先需要了解实际需要。从1985年初起,联大组织干部、教师对北京很多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进行了为时半年的调查。结论是:北京市大量需要的是能适应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联大的特点就应从这里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有了,教学改革也就有了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
调查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的进展,各行业跟7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们所需要的知识门类大大扩展了。以工业企业的技术人才为例,老大学培养的模式是根据50年代完全计划经济的体制确立起来的,只要会进行产品设计就行。今天就不同了,除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之外,还要求技术人员不仅会设计,还要懂得市场需求,会作市场预测,懂得工艺和核算、销售;就是设计本身,也要求具有审美能力,能设计出美观的产品;要求他们懂得法律,尤其是经济法。再说经济管理人才,在今天也要具备相当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仅掌握经济知识就远远不够了。其它人文科学及理科应用人才也都有一种综合化趋势。联大在调查中还发现,应用型人才也要具有创造的能力,能从原有的知识开发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思想、新的管理方法。
北京联大分析了上述情况后,逐渐确立起学科交叉综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工程技术+经济知识+文化素养”。经济类是“经济+科技基础+文化素养”。其它文科类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应用技术+文化素养”。理科类是“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文化素养”。以上各类的学生,都还要学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商品经济知识,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确立这样的培养模式,目的在于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开发的能力。
可以看出,北京联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50年代确立起来的老大学的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