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淀山湖大观园影壁浮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2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淀山湖大观园影壁浮雕
  徐德仁
上海郊区淀山湖大观园门外的影壁,是园林和雕塑艺术家在《红楼梦》原著描写之外进行的艺术创造。这影壁之设,既符合中国古建筑的格局,起到了间隔空间的实效,又被利用来表现《红楼梦》的内容,在正、背面两块巨幅浮雕(共长十七米,高三米余)上做了两篇出色的文章。
正面的紫灰色花岗岩浮雕,表现的是小说开头那一段神话式背景。上方横卧着补天的女娲,她的身体化为山岳大地,头发延伸为河流,左右有日月辉映。浮雕左下方是手托通灵宝玉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中间是在飞天仙女环绕下下凡的宝玉;右侧是空空道人在青埂峰下抄录石头上镌刻的《石头记》。
影壁背面则在细腻的汉白玉上雕出“太虚幻境”和“金陵十二钗”的写照(见下图)。警幻仙姑居中,背后一轮光环,两侧飞来奏乐的飞天。宝玉和十二钗栩栩如生,似乎在证明大观园不只是亭台楼宇,如许裙钗才是它的主人。
雕塑作者是上海园林局设计院的中年雕塑家程树人。他在塑造女娲形象时,借鉴了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而宝玉下凡的一轮火球以青田玉石镶嵌,又融汇了民间艺术的手法。一僧一道则有汉画像砖的特点,并透出一点幽默感。他把宝玉和十二金钗的矛盾性格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和谐而富于变化。警幻仙姑被作为中国爱神予以突出,其造型借鉴了南海水月观音。
“翩若惊鸿”的黛玉等形象是从顾恺之《洛神赋图》中获得灵感,而整体布满的竖构图,则又透出《八十七神仙卷》的遗韵。当然,我们从两幅浮雕中,也不难体味到现代人的审美意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