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肿”——企业发展一大害——五省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6
第2版(经济)
专栏:

  “肿”——企业发展一大害
  ——五省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江绍高
河南省洛阳市色织一厂,职工人数1197人,而一线织布工人只有150人左右;324台布机,仅开125台,61%的布机停产。去年全厂亏损109.7万元,今年一季度,又亏损16.2万元。人们议论,企业养那么多“闲人”,不亏损才怪。
象洛阳市色织一厂1个织布工养8个非生产第一线人员的比例可能是少见的,但非生产第一线人员占到企业人数的1/3甚至1/2的,则不少见。近两月,记者沿京广线采访,途经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接触了六七十个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许多人反映,“肿”是企业发展的一大害。有人编成顺口溜:“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企业里,科室林立,走进办公楼,一眼望去,一层楼上十几、二十几块牌子的,已经不是稀奇了。郑州市体改委的同志告诉我,他们作过统计,最多的有37块牌子,除了厂里本身生产经营科室的牌子外,又新设了好多,比如和厂名差不多大的牌子有:爱委会、武装部、保卫科、计划生育办公室、老干部办公室、退休职工管委会、业余教育委员会、业余文化委员会、五四三办公室等;与厂科室同级的有,调解办、司法科、审计科、检察室、信访办、双增双节办等等。我们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牌子?解释是:有的是根据厂里的生产经营活动设的,有的是上面条条要求设的,有的是响应上面的号召设的。添块牌子添个摊。企业消肿、轻装的要求普遍而强烈。
如何消肿?在深化改革中,有的企业试图趟出一条道来。在河北石家庄的采访中,我们感觉到了这种改革的气息。马胜利,石家庄市造纸厂厂长,承包三年三大步,去年实现利润340万元,是1983年全厂利润的20倍。他讲究快节奏,但人浮于事,想快快不了。于是决心改革。127名科室人员(占全厂职工总数12%)只用30人,合在一间大办公室办公;厂部对车间的管理,有微机室,有闭路电视,可以看到各车间生产情况。马胜利说,精简,是不容易,比如办公室,由6人减到1人,都说干不了,至少也得3人。马胜利说,我来兼,看到年底经济效益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后来几个人都争着干。又如劳资科,由7人减到1人,也没有什么干不了的。过去,在一线干得好的,提到科室当干部,造纸厂有60多人。现在看也不科学。在第一线,这些人独挡一面,很有成绩;调到科室,无所事事,不少成了闲人,由科室重返第一线,人尽其能。我们问:“上面那么多‘线’,怎么对付?”“设公共关系科,两三个人,由他们去办。”“精简下来的人怎么安排?”“从事开发性生产”,马胜利很有把握。
石家庄市长征胶鞋厂也是很不错的,2800多人,管理人员只占7%。生产足球、篮球等运动鞋,7大类,104个花色品种,去年有3个指标(布面胶鞋单双盈利、劳动生产率、百元创利)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要讲诀窍,就是尽力发挥每个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向车间下放权力,鼓励开发新产品、改革工艺,降耗创优;对各岗位,经过认真核订以后,今年实行工资奖金包干,添人不补,减人不降。原来,各车间都喊劳力紧张,向厂长要人;可是实行包干办法以后,新开辟三条生产线,379人,由各个老车间“挤”出来了。生产劳动紧张起来,连麻烦事都少多了。前不久,美国一家经营运动鞋的公司副总裁,仔细看了该厂的生产后称赞:高效率、清洁、可信。这些,说明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对企业生产的直接影响。长征胶鞋厂厂长赵藏虎说得好,国家放权给企业,权力背后是责任。我的宗旨是:大胆改革那些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东西,创造条件让职工能满负荷地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
劳动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增产节约,能把这个方面治理好,无疑是治本之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